用了這樣的網售化妝品,小心變成毀容臉!丨陳語嵐
7月29日
皮膚科醫生堅持認為,無完整批準文號和許可證號的化妝品買不得。如果你買到了這類化妝品,請不要使用,立即將其丟棄,并撥打「12331」,向當地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舉報、投訴,以免更多人受害。
【妝】字號產品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啊不,人生的好伴侶……啊不!靈魂的救贖者……??!不不不!
為什么我總是改不了口?因為離了護膚品、化妝品,很多人都要活不下去了!這樣重要的一個角色,我們當然都希望它是安全的,規范的。
然而,也總是有人懷著僥幸心理,或是盲從名人推薦,或是貪圖價格價格低廉,購買一些無完整批準文號和許可證號的三無產品。而網售護膚品,往往是三無產品的重災區。今年7月,廣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發布了“針對網售片裝面膜監測”結果,受檢的樣品中,有24.1%的樣品被檢出非法添加“皮膚鴉片”糖皮質激素。
使用這些三無產品,往往會出現“爛臉”的后果,而三無產品里到底有些什么東西,將我們的顏面殘害至此?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是三無化妝品的最愛,也是食藥監抽檢化妝品時發現得最多的非法添加物。
作為外用藥物,糖皮質激素在皮膚科有廣泛的應用,是治療蕁麻疹、濕疹等過敏性皮膚病的主力軍,有抗炎、抗過敏的效果,使用初期由于其強大的抗炎功能,常使皮膚首先呈現一種光滑潔白如剝殼熟雞蛋般的狀態。
然而,每一個皮膚科醫師都心知肚明:這類藥物在病情能控制住的前提下,最好不要連續使用超過2周,否則就有一定的風險開始出現一些局部不良反應,如:皮膚潮紅、灼熱、瘙癢、刺痛、緊繃,皮膚變薄、易敏感,出現色素沉著,多毛等。
假如使用者不知有詐,使用時間太長,等到發現異常,想要停用該化妝品時,可能又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演化為大面積的紅斑,爆痘等癥狀。最后常常不得不到醫院就醫,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才能擺脫這場噩夢。
我國《化妝品衛生規范》明確規定,化妝品中不得添加糖皮質激素。
因此,通常只有來路不明的三無產品會被檢查出暗含此類物質,而接受國家監管的正規廠家則極少會做這樣的昧心生意,因為他們怕被罰得媽都不認識。
高濃度角質剝脫劑
同樣的藥物在不同濃度常常表現出不同的效果。
以經濟又高效的角質調節劑水楊酸為例,0.5-2%的水楊酸是一種角質促成劑,而5%以上的水楊酸則是不折不扣的角質剝脫劑,可能造成使用部位大面積脫皮現象,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使用得當時可促進老化角質的剝脫,俗稱「去死皮」,由此達到使皮膚嫩滑的效果,但倘若使用不當,則常常引起皮膚過薄、敏感,毛細血管擴張,或是短時間內大量爆痘,甚至導致化學燒傷,留下瘢痕。
我國《化妝品衛生規范》規定,用于皮膚吸收的化妝品中,水楊酸的含量不得超過2%。
這點含量不能達到短時內「去死皮」的效果,僅能使表皮角化趨于成熟而自然脫落,效果溫和緩慢,因此一些不法廠商會生產濃度更高的水楊酸類化妝品,稱其美白嫩膚,讓你「面目一新」。皮糙肉厚者尚可承受,原本皮膚就比較敏感者使用后,就常出現局部紅斑、燒灼感,伴隨脫皮、爆痘,果然「面目全非」。
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會被添加于抗痘類化妝品。這是因為痤瘡桿菌雖不是引起痤瘡(青春痘)的元兇,卻可以加重痤瘡的病情,而外用抗生素后病情常常好轉。
然而,并非所有痤瘡患者都需要使用抗生素,不問青紅皂白地濫用,和不規范使用(劑量或療程不足),就使得耐藥菌株的形成有了機會。等到患者怎么都處理不好自己的痤瘡,終于來就醫的時候,醫生開具的普通抗生素常常療效不佳,這使得病情更為棘手。
另外,有些抗生素的副作用不可小覷。譬如目前用于痤瘡最強效的抗生素——四環素類抗生素,雖然好用,卻因其對骨骼、牙齒的損害,被禁止用于未成年人和孕婦、哺乳期婦女。假如人們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斟酌情況,避免給特殊人群使用不合適的抗生素,但假如這些抗生素被混在化妝品中,禁用人群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時間使用,后果就不堪設想。
因此,我國《化妝品衛生規范》也明文規定禁止【妝】準字產品中添加抗生素。
重金屬
重金屬并非完全不允許出現在化妝品中,但含量多少有嚴格的要求。這是因為殘留是難以避免的,但只要沒有人工添加,低于一定劑量的重金屬對人體基本上是沒有危害的。但總有不法廠商出于利益驅使而想害人。
以汞(水銀)為例,離子狀態的汞可以使酪氨酸酶失活,抑制皮膚黑色素的生成,具有美白效果,不法生產商迎合部分人群急功近利,追求快速顯著美白的心理,在美白祛斑產品中人為添加汞化合物,導致汞離子超標。使用初期似乎美了,時間長了卻導致汞中毒,慢慢地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衰弱、口腔黏膜炎癥和手震顫等癥狀。
我國《化妝品衛生規范》嚴格規定了重金屬的限值,其中汞小于1 mg/kg、鉛小于40 mg/kg、砷小于10 mg/kg。
以上這些有害的添加物,都是正規產品中不應該出現的,只有三無產品才會有。這就是為什么皮膚科醫生堅持認為,無完整批準文號和許可證號的化妝品買不得。如果你買到了這類化妝品,請不要使用,立即將其丟棄,并撥打「12331」,向當地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舉報、投訴,以免更多人受害。
作者:陳語嵐
圖片來源:123RF.com.cn圖庫
相關閱讀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