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是一所三級甲等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始建于1904年12月,其前身為上海西人隔離醫院,1947年改為上海市立第六醫院,1966年正式更名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核定床位1766張,實際開放床位1950張,設有33個臨床科室、9個醫技科室。
20世紀40年代,醫院逐漸匯聚了眾多名醫大家:董承瑯、宋杰、周誠滸、鄒仲、姚和清、梁樹芳、胡志遠、高日枚、殷木強等成為醫院中堅力量,粟宗華、高鏡朗、屠開元、裘法祖等教授成為學術顧問,醫療技術力量大大加強,為日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五十年代末,安適、周永昌教授等開創了超聲醫學事業,被譽為“中國超聲診斷發源地”。1963年陳中偉教授、錢允慶教授等在該院成功施行了國際醫學史上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從此醫院被譽為我國斷肢再植的搖籃。1978年,于仲嘉教授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2003年,項坤三教授因長期從事及參與世界第一個青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致病基因染色體定位和世界第一個2型糖尿病相關基因的研究,并首次在國內發現了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院設有上海交通大學市六臨床醫學院、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中國上海國際四肢顯微外科培訓中心、上海市醫學超聲培訓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影像醫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耳鼻咽喉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創傷骨科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糖尿病研究所。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及蘇州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基地,有博士培養點34個,博士生導師76位,碩士培養點46個,碩士生導師143位。也是全國醫學進修基地之一,2014年承擔75項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醫院的骨外科、內分泌代謝科、耳鼻咽喉科、醫學影像科、運動醫學科、急診醫學科為國家臨床重點???;骨外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心血管病學是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四肢顯微外科、內分泌代謝科、介入影像學是上海市重點學科;先后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和上海市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并入選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耳鼻咽喉科入選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重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設立全國綜合性醫院示范中醫科;上海市衛計委批準成立上海市急性創傷急救中心、上海市傳染病??圃\治中心、上海市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上海市腦卒中臨床救治中心和生殖醫學中心;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麻醉科、超聲醫學科、血液內科、心血管內科、骨質疏松???、腫瘤內科和腎臟風濕科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重點學科和院級重點學科。
醫院擁有一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隊伍。截止2014年底,已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國家自然基金優秀青年基金1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計劃2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8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11人,啟明星(跟蹤)34人,浦江人才計劃14人。1人獲南丁格爾獎,3人獲全國勞模稱號,9人獲上海市勞模稱號。
醫院2014年門急診量達364.8萬人次,出院病人數9.3萬人次,手術8.09萬人次。醫院從1963年以來獲得國家、省部(市)等各級各類獎項240項,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其他國家級獎13項、省部(市)及其他級獎項222項;2014年度正式發表SCI /EI論文430篇。醫院2004年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2005年、2009年、2011年連續三屆榮獲全國文明單位、200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7年獲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2008年獲2005-2007年度全國醫院管理年活動先進單位稱號。百年六院沉淀了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內涵,撫今追昔,繼承傳統、發揚光大、開拓創新、努力奮進是他們這一代傳承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醫院將始終堅持公益性辦院方向,遵循醫院建設的基本規律,深化醫院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醫院運行效率,推進學科和人才建設,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醫院綜合實力,為加快發展我國衛生事業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行車路線 :
乘車路線:公交89、93、205、732、830、224、909、927直達
電話 :
,021-64369181(總機),021-38297000(東院總機),021-54972001或64369181轉58613(特需門診預約),021-64757781或64757782(預約中心)
1963年1月,骨科前主任陳中偉院士與錢允慶教授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成功地進行了世界首例斷肢再植。自那以后,骨科幾代人不懈努力,在斷肢再植領域里艱苦探索、辛勤耕耘,解決了保存離斷肢體、延長肢體缺血時限、解除血管痙攣、防治再植肢體腫脹等技術難題,擴大再植的指征,提高斷肢再植成功率,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被譽為“我國斷肢再植的搖籃”。
1978年10月,于仲嘉教授在世界上第一個把病人自己的足趾移植到前臂截肢的殘端,再造出有感覺、能活動的新手,被國際友人譽為“中國手”。他先后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橋式交叉吻合游離組織移植術”和“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使缺失的肢體得以再造,使缺損的組織得到修復,使許多嚴重毀損的肢體免除了截肢的厄運、殘缺不全的肢體恢復了有用的功能,成為“中國手”發源地。在肢體缺失的再造和組織缺損的修復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豐富和發展了四肢顯微外科技術,為使我國顯微外科技術水平繼續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做出巨大貢獻。
1987年,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在六院成立。同時設在醫院內的“中國上海國際四肢顯微外科培訓中心”成為傳授顯微外科技術的殿堂,在這里受過訓練的有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巴西、泰國和菲律賓等國的醫生。1994年,四肢顯微外科被評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的建設帶動并促進了整個科室的發展,學科已經逐漸成為以四肢顯微外科為主要特色,創傷骨科、關節外科、脊柱外科、關節鏡外科、骨腫瘤外科及小兒骨科等多個亞學科蓬勃發展的綜合性創傷骨科。2001年6月,經上海市政府批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成為“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2007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211重點建設單位,同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在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中,市六醫院骨科規模遙遙領先,擁有核定床位401張,實際開放床位466張。2009年門急診量32.93萬人次,出院病人1.62萬人次,手術量2.30萬人次?,F有醫生106人、專職科研人員5人,護士129人,技術員2人,專職管理人員1名,其中高級職稱17人,副高級職稱26人;博士35人,碩士5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2人;2人擔任全國性學術專業副主委,13人在全國骨科學會學術任職,19人在上海市骨科學會任職,同時有2人擔任國家級學術期刊副總編輯或副主編。
診療特色
國內領先的特色學科項目包括斷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組合皮瓣等顯微外科技術,股骨頭缺血壞死治療,骨盆及髖臼骨折的內固定治療,關節鏡下韌帶重建術,人工關節置換等。
1.修復重建外科
修復重建外科主要診治斷指、斷肢再植及再造術,各種軟組織缺損后應用皮瓣、肌皮瓣等多種顯微外科技術治療。修復重建外科是六院骨科傳統的以顯微外科技術為特色的優勢???。
(1)自體拇趾皮膚趾甲瓣移植再造拇指
拇指的缺失使患手的功能喪失近50%,需要再造。拇指再造的方法很多,如:食指轉位代拇指,游離皮瓣或皮管包裹髂骨再造拇指,第二足趾游離移植,等等。該科利用游離移植趾皮甲瓣的方法來再造拇指,用髂骨塊或相鄰的第二足趾骨關節和肌腱做拇指的骨支架。新造的拇指有接近正常的功能與外形,受到拇指缺失患者的歡迎。
(2)自體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和手
手指或手的缺失常見于外傷或先天性畸形,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該科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自體足趾游離移植,為患者修復或再造缺失的手指或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病人的受傷情況及具體要求,可以為病人再造1個、2個、4個甚至5個手指,還可以為從事特殊職業、有特殊要求的病人再造手指的缺失部分。再造的手指能做伸屈活動,感覺接近正常。對于截肢平面位于掌骨基底到前臂中下1/3交界處之間的無手傷殘者,該科采用自體足趾移植的方法為病人再造具有2或3個手指的新手,還可以再造雙手,再造手有感覺、能活動。自體足趾移植后,供足的行走功能沒有明顯影響。
(3)自體組織游離移植修復肢體軟組織缺損
外傷或腫瘤切除后,可能遺留較大面積的皮膚軟組織缺損,如果創面內有神經、肌腱、骨骼等深部結構裸露,就需要轉移或移植有正常血供的皮膚加以覆蓋。該科臨床上做過成百上千例游離皮瓣和肌皮游離移植手術,成功地使患者傷殘的肢體恢復有用的功能。即使是那些因為原有的血管損傷或局部長時間感染導致受區沒有可供吻合的血管的患者,也能夠采用橋式交叉吻合血管的方式進行組織瓣的游離移植,使肢體得到有效的修復。
(4)肢體長骨節段性缺損的修復
外傷、慢性骨髓炎、死骨摘除、骨腫瘤(良性和低度惡性)切除,甚至某些先天性疾?。ㄈ缑劰羌訇P節等)均可導致骨缺損,使肢體喪失支撐能力,病人無法工作,料理生活也困難。對長度超過6cm的骨缺損,該科可以通過吻合血管的游離骨移植,如吻合血管的游離髂骨、游離腓骨移植等方法來修復,也可以應用外固定支架進行骨遷徙手術來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5)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
車禍或工傷往往給肢體造成復雜的組織缺損:皮膚軟組織大面積挫滅,骨骼、肌腱等深部結構裸露或缺損,使創口的處理變得十分困難。一些病例因為缺乏有效的修復手段而不得不截除傷肢,而某些病例即使采用傳統清創處理的方法治療,勉強能保留肢體,后遺的肢體畸形或功能障礙需要在二期采用極其復雜的修復手段來治療,不僅病程長,而且療效也受到很大影響。該科自1991年開始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在急診條件下進行自體復合組織游離移植或自體組織組合移植,一期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保留或重建肢體功能,達到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的目的。研究成果獲“1998年度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6)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
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較高,居成人髖關節疾病的首位。長期大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患者,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可高達30%;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為15%~30%;酒精攝入過量也是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重要原因。該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尤其以中青年為主。該科近年來對股骨頭缺血壞死集中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取得進展,臨床上應用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移植來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成為國內最大的診治中心,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創傷骨科
該科由三個臨床科室組成(創傷外一科、創傷外二科、創傷外三科),主要從事四肢及骨盆髖臼骨折的內外固定。治療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
(1)四肢骨折的微創治療及其他特色治療
?、傥撝委?
隨著微創技術在骨科領域的推廣和普及,骨科醫師在治療四肢骨折時更傾向于采用閉和復位、絞鎖髓內釘和經皮鋼板等微創技術,以達到生物學固定的要求,而不再主張行較大的手術切口下直接復位堅強內固定。近年來,更是隨著BO理論的確立,微創外科技術及橋接接骨板技術的概念,即MIPPO越來越多地被骨科醫師所推崇。MIPPO概念的核心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維持適當穩定的固定,最大程度地保護骨斷及其周圍的血供,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環境。由于經皮微創接骨術的手術切口較小,以恢復肢體長度、糾正骨折端的成角及旋轉畸形為目的,在不直接顯露骨折端的情況下,進行間接復位,然后進行髓內釘固定或通過兩側有限的皮膚切口間的皮下隧道,在肌肉下方放置鋼板進行橋接固定。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可減少對骨折局部軟組織和骨膜血供的破壞,也不干擾髓腔內的血液循環,提供了較理想的組織修復生物學環境,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骨不連和感染的發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臨床療效較為滿意。近年來MIPPO手術在該科室有了越來越多地應用及發展,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并緊跟國際領先水平,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谕夤潭ㄖЪ苤委煿钦?
外固定器治療骨折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易調節、免除再次手術痛苦的優點,尤其適合于合并廣泛軟組織損傷的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除了治療骨折外,外固定支架用于關節周圍的損傷、嚴重軟組織和韌帶損傷的暫時跨關節固定、肢體延長手術,以及某些骨盆環的分離、兒童骨折、關節融合術和截骨術,也可以用于做骨遷徙術治療長骨節段性缺損。
?、蹆裙潭ㄖ委煾枪钦?
跟骨與距骨構成跟距關節(又稱距下關節),承擔著約45%的人體體重。當跟骨發生關節內骨折時,需要手術治療恢復關節面的平整。近年來,該科對跟骨關節內骨折采用撬撥、克氏鋼針內固定以及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方法來治療,術后不需石膏固定,進行早期功能操練可防止關節粘連,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軆裙潭ㄖ委熛リP節周圍骨折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骨折及股骨髁間骨折、髕骨骨折、脛骨近端及脛骨平臺骨折,大部分屬于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可以實現骨折關節面的解剖復位,提供堅強內固定,使鄰近骨折部位的關節能早期主動活動,防止發生骨折病。目前該科對股骨下端及股骨髁間骨折采用股骨逆行髓內釘、股骨髁鋼板和微創內固定系統(LISS)治療,術后2~3天進行膝關節連續被動活動的功能操練,收到了較好的療效。對各類型的脛骨平臺骨折采用切開復位,選擇適當方式的內固定,還能在關節鏡下撬撥塌陷的關節面,進行有限的內固定,術后早期操練,使關節功能良好恢復,對畸形愈合的脛骨平臺骨折,通過截骨矯形,重建和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
?、萁绘i髓內釘治療長骨干骨折
固定是治療骨折的必要手段,用交鎖髓內釘固定長骨干骨折,能有效控制旋轉剪力,增加骨折端的穩定性。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有治療股骨干骨折的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和股骨髁間骨折的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近端骨折和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股骨近端交鎖髓內釘和γ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交鎖髓內釘、治療肱骨干骨折的順行和逆行交鎖髓內釘,最近又增加尺橈骨髓內釘。交鎖髓內釘適合治療閉合的長骨干骨折及部分污染及損傷較輕的開放性骨折,但不適合治療兒童骨折及較嚴重的開放骨折。
(2)手術治療骨盆和髖臼骨折
骨盆和髖臼骨折是高能量損傷的結果,造成嚴重的功能損害,鄰近骨折部位的結構復雜,治療比較困難。該科應用國際通用的先進技術,對各種類型的骨盆和髖臼骨折進行針對性的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重建骨盆的穩定性,恢復髖臼關節面的平整,重建和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功能;近年來引進并運用導航技術,不僅使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還可以減少損傷,使復雜的手術微創化,取得很好效果。
(3)手術治療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
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是骨科領域的三大難點。由于其復雜性、多樣性往往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同時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來本科在治療四肢骨不連、延遲愈合、骨缺損、創傷性骨髓炎和各種骨折畸形愈合,外傷性雙小腿不等長、四肢軟組織缺損等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實踐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采用手段包括Ilizarov肢體牽張成骨技術、顯微外科手術、截骨矯形手術等。更具每一名患者的不同情況設計相應的手術方案,嚴格遵循治療原則,結合此前大量診療經驗,在臨床上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3. 關節外科
主要從事髖、膝關節置換、關節翻修等手術治療。該科年均手術量在1000例以上,手術量在上海位居首位。
(1)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的膝關節病變
膝關節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非感染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疼痛。病變早期,可采用消炎鎮痛藥或滑膜切除或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灌注沖洗、脛骨高位截骨等方法治療。關節病變晚期,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可以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來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矯正畸形和保持關節運動的穩定性,使病人不依賴拐杖就能行走。關節置換術后幾乎能立即減輕疼痛和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對老年患者尤其合適。近年來關節外科采用小切口微創技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出血少,創傷小,術后功能恢復好;還應用定制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周圍腫瘤病變切除腫瘤骨,保留肢體,改善生活質量。
(2)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髖關節病變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強直性脊柱炎常常累及髖關節。關節病變較嚴重時,關節面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保守治療往往無效,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比較好的治療選擇。此外,老年人股骨頸陳舊性骨折,髖關節半脫位、脫位,髖臼發育不良合并嚴重繼發性骨關節炎患者,以及關節周圍的腫瘤(良性和惡性)切除后也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解除髖關節疼痛,保持關節穩定,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它作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已成為治療關節嚴重病變的主要手段。除了常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和翻修之外,關節外科還致力于微創技術的應用,采用小切口和計算機導航技術進行髖關節置換,提高手術的精確度,減少損傷,改善功能效果;學科還開展髖關節表面置換技術,為較年輕的患者提供手術治療的機會。
4. 脊柱外科
(1)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脫位
道路交通及高空作業墜落傷常導致脊柱嚴重骨折、脫位甚至合并脊髓損傷,肢體癱瘓,危及患者生命。對不穩定性脊柱骨折或脫位,特別是合并脊髓損傷者,該科積極采取手術治療,恢復骨折椎體高度、矯正脫位畸形,擴大椎管、減壓神經組織并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從而縮短治療周期,減輕腰背畸形疼痛,最大限度地恢復神經功能,還可以應用微創技術經椎弓根椎體成形植入自體骨或人工骨,有效防止術后骨折椎體復位度的丟失以及椎弓根螺釘斷裂發生,取得良好效果。
(2)手術治療慢性腰腿痛
腰椎管狹窄癥及腰椎滑脫癥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見原因,該科應用小切口及微創技術,進行椎管擴大神經減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必要時做腰椎穩定手術,滑脫椎體復位,植骨內固定,治療腰椎間、腰椎管狹窄癥以及腰椎滑脫癥,取得滿意治療效果。近五年累計治療患者6000余例,手術量位居上海前列。
5. 關節鏡外科
該科主要特色是通過關節鏡下微創修復與運動損傷相關的韌帶、半月板等重建。近五年,每年平均收治的患者在1500例以上,在上海居首位,水平國際領先。
(1)膝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隨著社會老齡化,膝關節疾患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該科應用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的滑膜病變、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還能重建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主要特點是手術創傷小,通過關節鏡觀察整個關節腔,對關節內的病變做出診斷與處理,不需要切開關節,對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十分有利。本科關節鏡手術技術發展迅速,近五年來,年均手術量超過1000例,開展膝關節穩定的臨床系列研究,成果獲“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究應用的新技術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引起反響。
(2)肩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肩關節反復脫臼會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并且因為每次脫臼都會造成進一步損傷,使下一次脫臼更容易發生而造成惡性循環,手術進行肩關節修復是必要的選擇。在關節鏡下進行肩關節修復因為創傷小、有利于功能康復,在國際上日益得到推崇;但是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操作復雜、修復可靠性不肯定等缺點。本科首先創立了穿肩胛骨肩胛岡固定的特殊的肩關節修復技術,操作簡單,修復可靠性高,最大程度避免了脫位的復發。
6.骨腫瘤外科
四肢惡性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對四肢惡性骨腫瘤,以前常規的治療是截肢,現在改為“保肢”,即術前化療將腫瘤包塊縮小,同時殺滅肺部的微小轉移灶,手術將骨腫瘤完整切除,缺損的部分用異體骨或人工金屬假體替代,或者切下的腫瘤骨,去除腫瘤組織,剩余骨殼用酒精浸泡或加熱處理殺滅腫瘤細胞,植回到原處,用內固定重建骨支架,結果避免截肢,患肢的部分功能得到保留。術后再化療繼續殺滅殘余的腫瘤細胞和防止肺部轉移。使骨腫瘤患者有生之年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7.小兒骨科
近年來因為其“高風險、壓力大”的特點,使得小兒骨科專業醫生成為“稀有動物”,據統計在中國,有超過1 億之眾的兒童,而竟然只有不足300名經過嚴格訓練的小兒骨科專職醫生(只治16 歲以下骨骺未閉合的小患者)。本科專長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兒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及各種脊柱創傷和脊柱腫瘤的治療、嬰幼兒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肢體延長、大齡兒童髖關節疾病和各種兒童骨關節肌肉疑難病癥的治療。特別是在治療小兒脊柱畸形領域有所專長:骨骼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發生嚴重的脊柱畸形在臨床治療上是骨科醫生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在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的同時達到對脊柱畸形的控制和矯正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傳統的手術矯正畸形和脊柱融合會使一個5歲的兒童喪失12.5 cm左右的軀干高度,治療的缺點暴露無遺。非融合性脊柱手術以及器械的應用期待在控制和矯正脊柱畸形的同時保持脊柱的繼續生長能力,是年幼兒童矯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方法。本科在該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診療經驗,在臨床上治療效果良好。
近年來承擔國家級課題項目11項,省部級課題23項;主編、主譯出版專著共28部;
獲專利19項;發表SCI論文116篇,EI論文2篇,總影響因子165.45分,發表統計源期刊論文485篇。每年承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骨科教學帶教40余名,及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帶教任務。近5年來本科生畢業200余名,已培養博士后7人、博士31人、碩士58人。目前在讀的碩士、博士及博士后共72人;舉辦骨科專業各類學習班45屆,共計學員2665人次。
1985年以來,骨科獲獎項目為:
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國家發明一等獎(1985) 。
橋式交叉吻合血管游離組織移植術: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5) 。
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 。
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缺損16 例: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集體三等獎(1997) 。
四肢顯微血管外科學(著作):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
關節鏡下自體髕韌帶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三等獎(1999) 。
動脈液壓擴張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4)。
四肢顯微外科學課程建設:上海市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
人工膝關節置換中以股骨上髁線為標準行軸向力線測量可靠性研究: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顯微外科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膝關節穩定性重建的系列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6)。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和軟組織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7)。
單足供趾再造手技術改進的相關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8)。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與軟組織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 步二等獎(2008)
1963年1月,骨科前主任陳中偉院士與錢允慶教授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成功地進行了世界首例斷肢再植。自那以后,骨科幾代人不懈努力,在斷肢再植領域里艱苦探索、辛勤耕耘,解決了保存離斷肢體、延長肢體缺血時限、解除血管痙攣、防治再植肢體腫脹等技術難題,擴大再植的指征,提高斷肢再植成功率,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被譽為“我國斷肢再植的搖籃”。
1978年10月,于仲嘉教授在世界上第一個把病人自己的足趾移植到前臂截肢的殘端,再造出有感覺、能活動的新手,被國際友人譽為“中國手”。他先后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橋式交叉吻合游離組織移植術”和“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使缺失的肢體得以再造,使缺損的組織得到修復,使許多嚴重毀損的肢體免除了截肢的厄運、殘缺不全的肢體恢復了有用的功能,成為“中國手”發源地。在肢體缺失的再造和組織缺損的修復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豐富和發展了四肢顯微外科技術,為使我國顯微外科技術水平繼續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做出巨大貢獻。
1987年,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在六院成立。同時設在醫院內的“中國上海國際四肢顯微外科培訓中心”成為傳授顯微外科技術的殿堂,在這里受過訓練的有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巴西、泰國和菲律賓等國的醫生。1994年,四肢顯微外科被評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的建設帶動并促進了整個科室的發展,學科已經逐漸成為以四肢顯微外科為主要特色,創傷骨科、關節外科、脊柱外科、關節鏡外科、骨腫瘤外科及小兒骨科等多個亞學科蓬勃發展的綜合性創傷骨科。2001年6月,經上海市政府批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成為“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2007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211重點建設單位,同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在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中,市六醫院骨科規模遙遙領先,擁有核定床位401張,實際開放床位466張。2009年門急診量32.93萬人次,出院病人1.62萬人次,手術量2.30萬人次?,F有醫生106人、專職科研人員5人,護士129人,技術員2人,專職管理人員1名,其中高級職稱17人,副高級職稱26人;博士35人,碩士5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2人;2人擔任全國性學術專業副主委,13人在全國骨科學會學術任職,19人在上海市骨科學會任職,同時有2人擔任國家級學術期刊副總編輯或副主編。
診療特色
國內領先的特色學科項目包括斷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組合皮瓣等顯微外科技術,股骨頭缺血壞死治療,骨盆及髖臼骨折的內固定治療,關節鏡下韌帶重建術,人工關節置換等。
1.修復重建外科
修復重建外科主要診治斷指、斷肢再植及再造術,各種軟組織缺損后應用皮瓣、肌皮瓣等多種顯微外科技術治療。修復重建外科是六院骨科傳統的以顯微外科技術為特色的優勢???。
(1)自體拇趾皮膚趾甲瓣移植再造拇指
拇指的缺失使患手的功能喪失近50%,需要再造。拇指再造的方法很多,如:食指轉位代拇指,游離皮瓣或皮管包裹髂骨再造拇指,第二足趾游離移植,等等。該科利用游離移植趾皮甲瓣的方法來再造拇指,用髂骨塊或相鄰的第二足趾骨關節和肌腱做拇指的骨支架。新造的拇指有接近正常的功能與外形,受到拇指缺失患者的歡迎。
(2)自體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和手
手指或手的缺失常見于外傷或先天性畸形,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該科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自體足趾游離移植,為患者修復或再造缺失的手指或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病人的受傷情況及具體要求,可以為病人再造1個、2個、4個甚至5個手指,還可以為從事特殊職業、有特殊要求的病人再造手指的缺失部分。再造的手指能做伸屈活動,感覺接近正常。對于截肢平面位于掌骨基底到前臂中下1/3交界處之間的無手傷殘者,該科采用自體足趾移植的方法為病人再造具有2或3個手指的新手,還可以再造雙手,再造手有感覺、能活動。自體足趾移植后,供足的行走功能沒有明顯影響。
(3)自體組織游離移植修復肢體軟組織缺損
外傷或腫瘤切除后,可能遺留較大面積的皮膚軟組織缺損,如果創面內有神經、肌腱、骨骼等深部結構裸露,就需要轉移或移植有正常血供的皮膚加以覆蓋。該科臨床上做過成百上千例游離皮瓣和肌皮游離移植手術,成功地使患者傷殘的肢體恢復有用的功能。即使是那些因為原有的血管損傷或局部長時間感染導致受區沒有可供吻合的血管的患者,也能夠采用橋式交叉吻合血管的方式進行組織瓣的游離移植,使肢體得到有效的修復。
(4)肢體長骨節段性缺損的修復
外傷、慢性骨髓炎、死骨摘除、骨腫瘤(良性和低度惡性)切除,甚至某些先天性疾?。ㄈ缑劰羌訇P節等)均可導致骨缺損,使肢體喪失支撐能力,病人無法工作,料理生活也困難。對長度超過6cm的骨缺損,該科可以通過吻合血管的游離骨移植,如吻合血管的游離髂骨、游離腓骨移植等方法來修復,也可以應用外固定支架進行骨遷徙手術來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5)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
車禍或工傷往往給肢體造成復雜的組織缺損:皮膚軟組織大面積挫滅,骨骼、肌腱等深部結構裸露或缺損,使創口的處理變得十分困難。一些病例因為缺乏有效的修復手段而不得不截除傷肢,而某些病例即使采用傳統清創處理的方法治療,勉強能保留肢體,后遺的肢體畸形或功能障礙需要在二期采用極其復雜的修復手段來治療,不僅病程長,而且療效也受到很大影響。該科自1991年開始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在急診條件下進行自體復合組織游離移植或自體組織組合移植,一期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保留或重建肢體功能,達到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的目的。研究成果獲“1998年度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6)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
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較高,居成人髖關節疾病的首位。長期大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患者,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可高達30%;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為15%~30%;酒精攝入過量也是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重要原因。該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尤其以中青年為主。該科近年來對股骨頭缺血壞死集中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取得進展,臨床上應用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移植來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成為國內最大的診治中心,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創傷骨科
該科由三個臨床科室組成(創傷外一科、創傷外二科、創傷外三科),主要從事四肢及骨盆髖臼骨折的內外固定。治療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
(1)四肢骨折的微創治療及其他特色治療
?、傥撝委?
隨著微創技術在骨科領域的推廣和普及,骨科醫師在治療四肢骨折時更傾向于采用閉和復位、絞鎖髓內釘和經皮鋼板等微創技術,以達到生物學固定的要求,而不再主張行較大的手術切口下直接復位堅強內固定。近年來,更是隨著BO理論的確立,微創外科技術及橋接接骨板技術的概念,即MIPPO越來越多地被骨科醫師所推崇。MIPPO概念的核心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維持適當穩定的固定,最大程度地保護骨斷及其周圍的血供,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環境。由于經皮微創接骨術的手術切口較小,以恢復肢體長度、糾正骨折端的成角及旋轉畸形為目的,在不直接顯露骨折端的情況下,進行間接復位,然后進行髓內釘固定或通過兩側有限的皮膚切口間的皮下隧道,在肌肉下方放置鋼板進行橋接固定。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可減少對骨折局部軟組織和骨膜血供的破壞,也不干擾髓腔內的血液循環,提供了較理想的組織修復生物學環境,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骨不連和感染的發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臨床療效較為滿意。近年來MIPPO手術在該科室有了越來越多地應用及發展,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并緊跟國際領先水平,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谕夤潭ㄖЪ苤委煿钦?
外固定器治療骨折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易調節、免除再次手術痛苦的優點,尤其適合于合并廣泛軟組織損傷的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除了治療骨折外,外固定支架用于關節周圍的損傷、嚴重軟組織和韌帶損傷的暫時跨關節固定、肢體延長手術,以及某些骨盆環的分離、兒童骨折、關節融合術和截骨術,也可以用于做骨遷徙術治療長骨節段性缺損。
?、蹆裙潭ㄖ委煾枪钦?
跟骨與距骨構成跟距關節(又稱距下關節),承擔著約45%的人體體重。當跟骨發生關節內骨折時,需要手術治療恢復關節面的平整。近年來,該科對跟骨關節內骨折采用撬撥、克氏鋼針內固定以及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方法來治療,術后不需石膏固定,進行早期功能操練可防止關節粘連,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軆裙潭ㄖ委熛リP節周圍骨折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骨折及股骨髁間骨折、髕骨骨折、脛骨近端及脛骨平臺骨折,大部分屬于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可以實現骨折關節面的解剖復位,提供堅強內固定,使鄰近骨折部位的關節能早期主動活動,防止發生骨折病。目前該科對股骨下端及股骨髁間骨折采用股骨逆行髓內釘、股骨髁鋼板和微創內固定系統(LISS)治療,術后2~3天進行膝關節連續被動活動的功能操練,收到了較好的療效。對各類型的脛骨平臺骨折采用切開復位,選擇適當方式的內固定,還能在關節鏡下撬撥塌陷的關節面,進行有限的內固定,術后早期操練,使關節功能良好恢復,對畸形愈合的脛骨平臺骨折,通過截骨矯形,重建和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
?、萁绘i髓內釘治療長骨干骨折
固定是治療骨折的必要手段,用交鎖髓內釘固定長骨干骨折,能有效控制旋轉剪力,增加骨折端的穩定性。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有治療股骨干骨折的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和股骨髁間骨折的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近端骨折和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股骨近端交鎖髓內釘和γ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交鎖髓內釘、治療肱骨干骨折的順行和逆行交鎖髓內釘,最近又增加尺橈骨髓內釘。交鎖髓內釘適合治療閉合的長骨干骨折及部分污染及損傷較輕的開放性骨折,但不適合治療兒童骨折及較嚴重的開放骨折。
(2)手術治療骨盆和髖臼骨折
骨盆和髖臼骨折是高能量損傷的結果,造成嚴重的功能損害,鄰近骨折部位的結構復雜,治療比較困難。該科應用國際通用的先進技術,對各種類型的骨盆和髖臼骨折進行針對性的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重建骨盆的穩定性,恢復髖臼關節面的平整,重建和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功能;近年來引進并運用導航技術,不僅使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還可以減少損傷,使復雜的手術微創化,取得很好效果。
(3)手術治療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
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是骨科領域的三大難點。由于其復雜性、多樣性往往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同時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來本科在治療四肢骨不連、延遲愈合、骨缺損、創傷性骨髓炎和各種骨折畸形愈合,外傷性雙小腿不等長、四肢軟組織缺損等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實踐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采用手段包括Ilizarov肢體牽張成骨技術、顯微外科手術、截骨矯形手術等。更具每一名患者的不同情況設計相應的手術方案,嚴格遵循治療原則,結合此前大量診療經驗,在臨床上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3. 關節外科
主要從事髖、膝關節置換、關節翻修等手術治療。該科年均手術量在1000例以上,手術量在上海位居首位。
(1)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的膝關節病變
膝關節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非感染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疼痛。病變早期,可采用消炎鎮痛藥或滑膜切除或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灌注沖洗、脛骨高位截骨等方法治療。關節病變晚期,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可以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來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矯正畸形和保持關節運動的穩定性,使病人不依賴拐杖就能行走。關節置換術后幾乎能立即減輕疼痛和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對老年患者尤其合適。近年來關節外科采用小切口微創技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出血少,創傷小,術后功能恢復好;還應用定制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周圍腫瘤病變切除腫瘤骨,保留肢體,改善生活質量。
(2)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髖關節病變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強直性脊柱炎常常累及髖關節。關節病變較嚴重時,關節面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保守治療往往無效,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比較好的治療選擇。此外,老年人股骨頸陳舊性骨折,髖關節半脫位、脫位,髖臼發育不良合并嚴重繼發性骨關節炎患者,以及關節周圍的腫瘤(良性和惡性)切除后也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解除髖關節疼痛,保持關節穩定,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它作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已成為治療關節嚴重病變的主要手段。除了常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和翻修之外,關節外科還致力于微創技術的應用,采用小切口和計算機導航技術進行髖關節置換,提高手術的精確度,減少損傷,改善功能效果;學科還開展髖關節表面置換技術,為較年輕的患者提供手術治療的機會。
4. 脊柱外科
(1)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脫位
道路交通及高空作業墜落傷常導致脊柱嚴重骨折、脫位甚至合并脊髓損傷,肢體癱瘓,危及患者生命。對不穩定性脊柱骨折或脫位,特別是合并脊髓損傷者,該科積極采取手術治療,恢復骨折椎體高度、矯正脫位畸形,擴大椎管、減壓神經組織并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從而縮短治療周期,減輕腰背畸形疼痛,最大限度地恢復神經功能,還可以應用微創技術經椎弓根椎體成形植入自體骨或人工骨,有效防止術后骨折椎體復位度的丟失以及椎弓根螺釘斷裂發生,取得良好效果。
(2)手術治療慢性腰腿痛
腰椎管狹窄癥及腰椎滑脫癥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見原因,該科應用小切口及微創技術,進行椎管擴大神經減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必要時做腰椎穩定手術,滑脫椎體復位,植骨內固定,治療腰椎間、腰椎管狹窄癥以及腰椎滑脫癥,取得滿意治療效果。近五年累計治療患者6000余例,手術量位居上海前列。
5. 關節鏡外科
該科主要特色是通過關節鏡下微創修復與運動損傷相關的韌帶、半月板等重建。近五年,每年平均收治的患者在1500例以上,在上海居首位,水平國際領先。
(1)膝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隨著社會老齡化,膝關節疾患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該科應用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的滑膜病變、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還能重建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主要特點是手術創傷小,通過關節鏡觀察整個關節腔,對關節內的病變做出診斷與處理,不需要切開關節,對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十分有利。本科關節鏡手術技術發展迅速,近五年來,年均手術量超過1000例,開展膝關節穩定的臨床系列研究,成果獲“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究應用的新技術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引起反響。
(2)肩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肩關節反復脫臼會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并且因為每次脫臼都會造成進一步損傷,使下一次脫臼更容易發生而造成惡性循環,手術進行肩關節修復是必要的選擇。在關節鏡下進行肩關節修復因為創傷小、有利于功能康復,在國際上日益得到推崇;但是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操作復雜、修復可靠性不肯定等缺點。本科首先創立了穿肩胛骨肩胛岡固定的特殊的肩關節修復技術,操作簡單,修復可靠性高,最大程度避免了脫位的復發。
6.骨腫瘤外科
四肢惡性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對四肢惡性骨腫瘤,以前常規的治療是截肢,現在改為“保肢”,即術前化療將腫瘤包塊縮小,同時殺滅肺部的微小轉移灶,手術將骨腫瘤完整切除,缺損的部分用異體骨或人工金屬假體替代,或者切下的腫瘤骨,去除腫瘤組織,剩余骨殼用酒精浸泡或加熱處理殺滅腫瘤細胞,植回到原處,用內固定重建骨支架,結果避免截肢,患肢的部分功能得到保留。術后再化療繼續殺滅殘余的腫瘤細胞和防止肺部轉移。使骨腫瘤患者有生之年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7.小兒骨科
近年來因為其“高風險、壓力大”的特點,使得小兒骨科專業醫生成為“稀有動物”,據統計在中國,有超過1 億之眾的兒童,而竟然只有不足300名經過嚴格訓練的小兒骨科專職醫生(只治16 歲以下骨骺未閉合的小患者)。本科專長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兒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及各種脊柱創傷和脊柱腫瘤的治療、嬰幼兒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肢體延長、大齡兒童髖關節疾病和各種兒童骨關節肌肉疑難病癥的治療。特別是在治療小兒脊柱畸形領域有所專長:骨骼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發生嚴重的脊柱畸形在臨床治療上是骨科醫生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在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的同時達到對脊柱畸形的控制和矯正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傳統的手術矯正畸形和脊柱融合會使一個5歲的兒童喪失12.5 cm左右的軀干高度,治療的缺點暴露無遺。非融合性脊柱手術以及器械的應用期待在控制和矯正脊柱畸形的同時保持脊柱的繼續生長能力,是年幼兒童矯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方法。本科在該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診療經驗,在臨床上治療效果良好。
近年來承擔國家級課題項目11項,省部級課題23項;主編、主譯出版專著共28部;
獲專利19項;發表SCI論文116篇,EI論文2篇,總影響因子165.45分,發表統計源期刊論文485篇。每年承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骨科教學帶教40余名,及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帶教任務。近5年來本科生畢業200余名,已培養博士后7人、博士31人、碩士58人。目前在讀的碩士、博士及博士后共72人;舉辦骨科專業各類學習班45屆,共計學員2665人次。
1985年以來,骨科獲獎項目為:
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國家發明一等獎(1985) 。
橋式交叉吻合血管游離組織移植術: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5) 。
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 。
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缺損16 例: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集體三等獎(1997) 。
四肢顯微血管外科學(著作):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
關節鏡下自體髕韌帶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三等獎(1999) 。
動脈液壓擴張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4)。
四肢顯微外科學課程建設:上海市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
人工膝關節置換中以股骨上髁線為標準行軸向力線測量可靠性研究: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顯微外科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膝關節穩定性重建的系列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6)。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和軟組織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7)。
單足供趾再造手技術改進的相關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8)。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與軟組織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 步二等獎(2008)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兒科是為兒童提供全天候服務的三級甲等醫院綜合性科室,對外開放病床數47張,現有在職主任醫師/教授6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4名,主治醫師/講師6名,住院醫師/助教8名,為上海交通大學兒科學碩士、博士培養點,上海市住院醫師(兒科)規范化培訓基地。在老一輩兒科專家打下的堅實基礎上,逐漸在兒科神經、兒科呼吸、兒科消化、兒科心血管、兒科血液、新生兒等各兒科專業形成了自己的臨床診治特色。擁有完善的醫療服務質量和就醫環境,為廣大患兒的康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該科的服務理念是:盡我所能,使您滿意。
診療特色
兒科神經性及心理性疾病的診斷治療
兒科在腦癱早期診斷及家庭康復訓練,兒科癲癇的診斷及治療,兒科高熱驚厥的防治,兒科心理行為的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先進的醫療設施,可為3~6個月齡的患兒作出早期診斷,并進行早期治療和家庭康復訓練指導,大大提高了腦癱的治療效果。應用腦電圖診治癲癇已有30年的臨床經驗。近年,應用腦放射性核素掃描(SPECT、ECT)確定癲癇的病灶,提高癲癇的診斷率和可靠性。應用腦CT、MRI檢查幫助癲癇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從而減少了癲癇患兒停藥后的復發率。對于高熱驚厥與癲癇之間的關系,及早明確診斷,從而指導臨床是否應該對患兒采用預防復發的抗癲癇藥物治療。
開展對小兒心理行為問題的醫教研工作已有20多年歷史,應用心理測試量表提高診斷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小兒多動癥)的可靠性,臨床診斷兒童自閉癥(孤獨癥)方面具有豐富經驗,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ADHD自閉癥取得相當好的療效。
兒科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診治特色
在兒科急性和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及治療,兒童哮喘和小嬰兒喘息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兒童慢性咳嗽的診斷及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對兒科急性和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因及其相關免疫功能的檢測和分析,臨床治療盡最大可能進行對因和對癥治療,防止抗生素的濫用。依照全球哮喘防治方案(GINA),強調對兒童哮喘和小嬰兒喘息性疾病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積極開展和推廣以霧化吸入治療為主要手段的標準治療方案。建立隨訪制度,減少發作,直至康復。通過對兒童慢性咳嗽可能原因的篩選和檢查,對兒童慢性咳嗽病因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在兒童哮喘與呼吸道感染基礎研究方面處于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兒童呼吸系統疾病逐漸形成特色。
兒科消化和感染疾病的診斷治療
在兒童胃腸感染疾病和嬰幼兒乙肝病毒感染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采用13CHp呼氣試驗方法,對運用三聯或四聯療法進行治療。通過胃腸GI和胃腸鏡檢查,診斷兒童胃竇炎、消化道潰瘍和胃食道反流,并根據病情輕重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通過糞便RV抗原檢測,對早期兒童RV感染作出診斷。通過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兒童腹瀉病。通過乙肝病毒兩對半和DNA的檢測,對嬰幼兒乙肝病毒感染,尤其是母嬰垂直傳播感染作出診斷,并及時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對特殊病原的兒童感染性疾病,作出病原學診斷,并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
兒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治療
兒科在各種心律失常診斷及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及治療,川崎病的診斷及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用心電圖、電生理等物理診斷手段,對兒童各種心律失常作出正確的診斷,包括對新生兒快速心律失常的藥物選擇性治療。應用抗心磷脂抗體、層黏蛋白等輔助檢測手段,診斷病毒性心肌炎,并采用中西結合治療方案。搶救成功多例急癥暴發性心肌炎。開展先天性心臟病術前診治,并指導選擇手術或介入治療根治。通過超聲診斷和同位素檢測診斷相結合的方法,對兒童川崎病動脈病變早期作出明確診斷,并加以預防,臨床取得滿意的療效。
兒科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
對于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感染,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顱內充血,新生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等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引進HAMILTON MEDICAL最新的CPAP無創呼吸機和HKN-93嬰兒輻射搶救臺。提高了早產兒RDS和新生兒寶貝的早期搶救成功率。
兒科其他亞學科方面臨床診治特色
在兒科血液病、兒科腎臟病、兒科內分泌疾病等專業均形成了自己的臨床診治特色。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是六院重點發展的臨床學科之一,主要致力于深入分析每位患者腫瘤病情,尋找最有效的個體化治療方法提高療效,保證生活質量。對外開放病床數37張。建科近20年來,已成為集臨床、科研、教育、社區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科室。該科不懈地追求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和德國海德堡大學腫瘤中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及Vandebilt大學腫瘤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腫瘤中心有著廣泛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合作。
腫瘤放療科擁有完善的醫療護理團隊: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4名,研究生2名,高級物理師2名,物理師2名,劑量師2名,技術員6名,主管護師2名,護士10名。并擁有國外引進的全套一流治療設施,包括美國西門子ONCOR直線加速器、美國VARIAN直線加速器、荷蘭核通常規模擬定位機、美國西門子CT模擬定位機、核通高劑量率后裝治療機、美國CMS調強治療計劃系統、拓能治療計劃系統、美國VARIAN治療計劃系統(CADPLAN)、微波熱療機、美國西門子LANTIS數字化網絡,并建有術中放療手術室和熱療室,開展了術中放療(全國治療患者最多的單位)、三維適形放療、強調放療等國際最前沿的治療技術,確保了治療的精確性,在治療療效上達到了國際水平。
腫瘤放療科具有規范的治療措施;非常規分割放療技術,提高了局部控制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不規則野技術的廣泛應用,保護重要器官,提高生存質量;術中放療及后裝治療的開展,減少了正常組織損傷,提高了腫瘤的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適形放射治療技術及調強放射治療技術的應用,使放療向精確定位、精確設計、精確實施的“三精”方向發展。
診療特色
對各種腫瘤開展以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
治療包括以下方面:①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治療;②乳癌的保乳治療;③骨腫瘤的保肢體治療;④前列腺癌的微創治療;⑤消化道腫瘤(胃癌、胰腺癌、大腸癌等)和婦科腫瘤(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的術中放療。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首批入選衛生部國家級臨床重點??疲傆?5家),為上海交通大學及第六人民醫院重點???,附設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鼾癥診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眩暈疾病診治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上海東方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為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博士后流動站,蘇州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承擔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5項,其中“顳骨解剖耳顯微手術基礎”項目已舉辦31期,受教育學員900余人,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先后承擔國家級課題9項,部局級課題10余項,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8項。
診療特色
耳科學
1、臨床聽力測試
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設于該科,開展系統全面的臨床聽力學檢測。
2、電子耳蝸植入
近年來為百余例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性聾患者施行耳蝸植入手術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尤擅長困難病例的耳蝸植入,在國內率先開展耳道上徑路耳蝸植入。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室成形術
為5000余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施行各類鼓室成形手術,術后并發癥僅在1%左右,與發達國家近期報告相近。
4、耳硬化人工鐙骨手術
為400余例耳硬化患者施行各類人工鐙骨手術,一次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近年來開展的C02激光輔助人工鐙骨技術療效顯著。
5、難治性外周性眩暈的外科治療
近10%的眩暈患者需要手術,手術治療150余例難治性眩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周圍性面癱的外科治療
為200余例周圍性面癱的患者施行各類手術,總體遠期有效率達85%以上。
7、聽神經瘤手術
從1991年開始開展迷路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近年與神經外科合作成立聽神經瘤手術小組,學科交叉合作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8、突發性聾診治
入選中華醫學會突聾診治協作中心。突發性聾系統規范診治的總有效率達85%以上,其中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的治愈率則更高。
9、助聽器驗配治療耳聾
與助聽器專業驗配公司合作開展助聽器驗配業務,為許多耳聾患者解除了聽力障礙。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診治
1、精確的的診斷技術
設有睡眠呼吸障礙疾?。Y)診治中心,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設備,開展多導睡眠監測、聲反射鼻、咽測量、X線頭影測量、上氣道CT等系列檢查。先后為3500余人多導睡眠監測。
2、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依據疾病的程度、阻塞的部位、性質及患者的自身愿望等,該中心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可為患者提供呼吸機、射頻、激光、pillar、Repose外科手術等各種治療手段以滿足各類患者的需求。每年完成各類鼾癥住院手術250余人,門診手術350余人。
3、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
率先引進國際最先進的Coblation等離子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患者,療效滿意。
4、軟腭Pillar植入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
在國內率先展開該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門診手術、療效肯定等優點。
5、Repose技術聯合懸雍垂腭咽成形術(UPPP)治療多平面阻塞的OSAHS
在上海率先開展UOOO聯合Repose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優點。
6、顱頜面外科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及UPPP手術失敗患者
開展UPPP聯合頦舌肌前移舌骨懸吊術(GAHM)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成功率67%。伴顱頜面畸形患者行上下頜前移術或牽引成骨術,成功率90%以上。
鼻科
1、鼻內鏡外科技術
除了常規開展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外,還開展了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形術、鼻竇囊腫切除術、蝶竇良性腫瘤與低度惡性腫瘤的鼻內鏡手術。
2、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激光、射頻、微波治療
采用CO2激光、射頻及微波技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具有手術簡單,痛苦小,術后無需鼻腔填塞,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等優點。
3、過敏性鼻炎的系列治療
開展過敏原檢測、免疫治療、激光、射頻治療等系列治療技術治療過敏性鼻炎,系列治療操作簡便,痛苦小,療效確切、可在門診進行。
4、鼻-眼疾病、鼻-顱底疾病外科
采用經鼻內鏡治療甲亢突眼癥、垂體瘤、前顱底腫瘤、蝶鞍中顱底腫瘤,創傷小,療效好。
咽喉-頭頸外科
1、早期喉癌激光手術
國際公認的喉癌微創外科治療手段,療效確切,創傷小,恢復快,功能保全率高。
2、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
開展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取得了既切除病灶,又能保留發音、吞咽和經鼻呼吸功能的良好效果。
3、頭頸部腺體疾病的外科治療
甲狀腺、腮腺、頜下腺等腺體良、惡性疾病等手術治療,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功能。
4、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治療聲帶良性病變
近年來為1500余例聲帶良性病變的患者施行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該技術在顯微鏡下雙手精細操作,具有病變觀察仔細,切除聲帶病變準確、無病變殘留、無正常組織結構損傷的優點。
5、放、化療失敗的鼻咽癌挽救性手術
鼻咽癌挽救性手術適用于:(1)放化療后局部復發或尚有殘存的病灶;(2)放化療無效的頸部局限性腫塊;(3)對放射線不敏感的腫瘤,如腺瘤,也可采用手術治療。
6、電子喉鏡檢查及聲帶良性病變摘除術
主要適應癥為:(1)、聲帶小結;(2)、聲帶息肉。其外,電子喉鏡尚可應用于下咽及喉部異物取出。
7、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
聯合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核醫學科等多個科室,充分考慮手術時機選擇與聯合放療、化療的各種優缺點,為每例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維護生活質量。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首批入選衛生部國家級臨床重點??疲傆?5家),為上海交通大學及第六人民醫院重點???,附設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鼾癥診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眩暈疾病診治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上海東方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為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博士后流動站,蘇州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承擔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5項,其中“顳骨解剖耳顯微手術基礎”項目已舉辦31期,受教育學員900余人,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先后承擔國家級課題9項,部局級課題10余項,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8項。
診療特色
耳科學
1、臨床聽力測試
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設于該科,開展系統全面的臨床聽力學檢測。
2、電子耳蝸植入
近年來為百余例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性聾患者施行耳蝸植入手術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尤擅長困難病例的耳蝸植入,在國內率先開展耳道上徑路耳蝸植入。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室成形術
為5000余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施行各類鼓室成形手術,術后并發癥僅在1%左右,與發達國家近期報告相近。
4、耳硬化人工鐙骨手術
為400余例耳硬化患者施行各類人工鐙骨手術,一次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近年來開展的C02激光輔助人工鐙骨技術療效顯著。
5、難治性外周性眩暈的外科治療
近10%的眩暈患者需要手術,手術治療150余例難治性眩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周圍性面癱的外科治療
為200余例周圍性面癱的患者施行各類手術,總體遠期有效率達85%以上。
7、聽神經瘤手術
從1991年開始開展迷路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近年與神經外科合作成立聽神經瘤手術小組,學科交叉合作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8、突發性聾診治
入選中華醫學會突聾診治協作中心。突發性聾系統規范診治的總有效率達85%以上,其中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的治愈率則更高。
9、助聽器驗配治療耳聾
與助聽器專業驗配公司合作開展助聽器驗配業務,為許多耳聾患者解除了聽力障礙。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診治
1、精確的的診斷技術
設有睡眠呼吸障礙疾?。Y)診治中心,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設備,開展多導睡眠監測、聲反射鼻、咽測量、X線頭影測量、上氣道CT等系列檢查。先后為3500余人多導睡眠監測。
2、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依據疾病的程度、阻塞的部位、性質及患者的自身愿望等,該中心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可為患者提供呼吸機、射頻、激光、pillar、Repose外科手術等各種治療手段以滿足各類患者的需求。每年完成各類鼾癥住院手術250余人,門診手術350余人。
3、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
率先引進國際最先進的Coblation等離子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患者,療效滿意。
4、軟腭Pillar植入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
在國內率先展開該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門診手術、療效肯定等優點。
5、Repose技術聯合懸雍垂腭咽成形術(UPPP)治療多平面阻塞的OSAHS
在上海率先開展UOOO聯合Repose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優點。
6、顱頜面外科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及UPPP手術失敗患者
開展UPPP聯合頦舌肌前移舌骨懸吊術(GAHM)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成功率67%。伴顱頜面畸形患者行上下頜前移術或牽引成骨術,成功率90%以上。
鼻科
1、鼻內鏡外科技術
除了常規開展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外,還開展了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形術、鼻竇囊腫切除術、蝶竇良性腫瘤與低度惡性腫瘤的鼻內鏡手術。
2、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激光、射頻、微波治療
采用CO2激光、射頻及微波技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具有手術簡單,痛苦小,術后無需鼻腔填塞,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等優點。
3、過敏性鼻炎的系列治療
開展過敏原檢測、免疫治療、激光、射頻治療等系列治療技術治療過敏性鼻炎,系列治療操作簡便,痛苦小,療效確切、可在門診進行。
4、鼻-眼疾病、鼻-顱底疾病外科
采用經鼻內鏡治療甲亢突眼癥、垂體瘤、前顱底腫瘤、蝶鞍中顱底腫瘤,創傷小,療效好。
咽喉-頭頸外科
1、早期喉癌激光手術
國際公認的喉癌微創外科治療手段,療效確切,創傷小,恢復快,功能保全率高。
2、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
開展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取得了既切除病灶,又能保留發音、吞咽和經鼻呼吸功能的良好效果。
3、頭頸部腺體疾病的外科治療
甲狀腺、腮腺、頜下腺等腺體良、惡性疾病等手術治療,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功能。
4、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治療聲帶良性病變
近年來為1500余例聲帶良性病變的患者施行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該技術在顯微鏡下雙手精細操作,具有病變觀察仔細,切除聲帶病變準確、無病變殘留、無正常組織結構損傷的優點。
5、放、化療失敗的鼻咽癌挽救性手術
鼻咽癌挽救性手術適用于:(1)放化療后局部復發或尚有殘存的病灶;(2)放化療無效的頸部局限性腫塊;(3)對放射線不敏感的腫瘤,如腺瘤,也可采用手術治療。
6、電子喉鏡檢查及聲帶良性病變摘除術
主要適應癥為:(1)、聲帶小結;(2)、聲帶息肉。其外,電子喉鏡尚可應用于下咽及喉部異物取出。
7、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
聯合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核醫學科等多個科室,充分考慮手術時機選擇與聯合放療、化療的各種優缺點,為每例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維護生活質量。
1963年1月,骨科前主任陳中偉院士與錢允慶教授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成功地進行了世界首例斷肢再植。自那以后,骨科幾代人不懈努力,在斷肢再植領域里艱苦探索、辛勤耕耘,解決了保存離斷肢體、延長肢體缺血時限、解除血管痙攣、防治再植肢體腫脹等技術難題,擴大再植的指征,提高斷肢再植成功率,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被譽為“我國斷肢再植的搖籃”。
1978年10月,于仲嘉教授在世界上第一個把病人自己的足趾移植到前臂截肢的殘端,再造出有感覺、能活動的新手,被國際友人譽為“中國手”。他先后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橋式交叉吻合游離組織移植術”和“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使缺失的肢體得以再造,使缺損的組織得到修復,使許多嚴重毀損的肢體免除了截肢的厄運、殘缺不全的肢體恢復了有用的功能,成為“中國手”發源地。在肢體缺失的再造和組織缺損的修復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豐富和發展了四肢顯微外科技術,為使我國顯微外科技術水平繼續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做出巨大貢獻。
1987年,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在六院成立。同時設在醫院內的“中國上海國際四肢顯微外科培訓中心”成為傳授顯微外科技術的殿堂,在這里受過訓練的有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巴西、泰國和菲律賓等國的醫生。1994年,四肢顯微外科被評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的建設帶動并促進了整個科室的發展,學科已經逐漸成為以四肢顯微外科為主要特色,創傷骨科、關節外科、脊柱外科、關節鏡外科、骨腫瘤外科及小兒骨科等多個亞學科蓬勃發展的綜合性創傷骨科。2001年6月,經上海市政府批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成為“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2007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211重點建設單位,同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在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中,市六醫院骨科規模遙遙領先,擁有核定床位401張,實際開放床位466張。2009年門急診量32.93萬人次,出院病人1.62萬人次,手術量2.30萬人次?,F有醫生106人、專職科研人員5人,護士129人,技術員2人,專職管理人員1名,其中高級職稱17人,副高級職稱26人;博士35人,碩士5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2人;2人擔任全國性學術專業副主委,13人在全國骨科學會學術任職,19人在上海市骨科學會任職,同時有2人擔任國家級學術期刊副總編輯或副主編。
診療特色
國內領先的特色學科項目包括斷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組合皮瓣等顯微外科技術,股骨頭缺血壞死治療,骨盆及髖臼骨折的內固定治療,關節鏡下韌帶重建術,人工關節置換等。
1.修復重建外科
修復重建外科主要診治斷指、斷肢再植及再造術,各種軟組織缺損后應用皮瓣、肌皮瓣等多種顯微外科技術治療。修復重建外科是六院骨科傳統的以顯微外科技術為特色的優勢???。
(1)自體拇趾皮膚趾甲瓣移植再造拇指
拇指的缺失使患手的功能喪失近50%,需要再造。拇指再造的方法很多,如:食指轉位代拇指,游離皮瓣或皮管包裹髂骨再造拇指,第二足趾游離移植,等等。該科利用游離移植趾皮甲瓣的方法來再造拇指,用髂骨塊或相鄰的第二足趾骨關節和肌腱做拇指的骨支架。新造的拇指有接近正常的功能與外形,受到拇指缺失患者的歡迎。
(2)自體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和手
手指或手的缺失常見于外傷或先天性畸形,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該科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自體足趾游離移植,為患者修復或再造缺失的手指或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病人的受傷情況及具體要求,可以為病人再造1個、2個、4個甚至5個手指,還可以為從事特殊職業、有特殊要求的病人再造手指的缺失部分。再造的手指能做伸屈活動,感覺接近正常。對于截肢平面位于掌骨基底到前臂中下1/3交界處之間的無手傷殘者,該科采用自體足趾移植的方法為病人再造具有2或3個手指的新手,還可以再造雙手,再造手有感覺、能活動。自體足趾移植后,供足的行走功能沒有明顯影響。
(3)自體組織游離移植修復肢體軟組織缺損
外傷或腫瘤切除后,可能遺留較大面積的皮膚軟組織缺損,如果創面內有神經、肌腱、骨骼等深部結構裸露,就需要轉移或移植有正常血供的皮膚加以覆蓋。該科臨床上做過成百上千例游離皮瓣和肌皮游離移植手術,成功地使患者傷殘的肢體恢復有用的功能。即使是那些因為原有的血管損傷或局部長時間感染導致受區沒有可供吻合的血管的患者,也能夠采用橋式交叉吻合血管的方式進行組織瓣的游離移植,使肢體得到有效的修復。
(4)肢體長骨節段性缺損的修復
外傷、慢性骨髓炎、死骨摘除、骨腫瘤(良性和低度惡性)切除,甚至某些先天性疾?。ㄈ缑劰羌訇P節等)均可導致骨缺損,使肢體喪失支撐能力,病人無法工作,料理生活也困難。對長度超過6cm的骨缺損,該科可以通過吻合血管的游離骨移植,如吻合血管的游離髂骨、游離腓骨移植等方法來修復,也可以應用外固定支架進行骨遷徙手術來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5)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
車禍或工傷往往給肢體造成復雜的組織缺損:皮膚軟組織大面積挫滅,骨骼、肌腱等深部結構裸露或缺損,使創口的處理變得十分困難。一些病例因為缺乏有效的修復手段而不得不截除傷肢,而某些病例即使采用傳統清創處理的方法治療,勉強能保留肢體,后遺的肢體畸形或功能障礙需要在二期采用極其復雜的修復手段來治療,不僅病程長,而且療效也受到很大影響。該科自1991年開始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在急診條件下進行自體復合組織游離移植或自體組織組合移植,一期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保留或重建肢體功能,達到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的目的。研究成果獲“1998年度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6)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
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較高,居成人髖關節疾病的首位。長期大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患者,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可高達30%;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為15%~30%;酒精攝入過量也是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重要原因。該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尤其以中青年為主。該科近年來對股骨頭缺血壞死集中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取得進展,臨床上應用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移植來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成為國內最大的診治中心,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創傷骨科
該科由三個臨床科室組成(創傷外一科、創傷外二科、創傷外三科),主要從事四肢及骨盆髖臼骨折的內外固定。治療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
(1)四肢骨折的微創治療及其他特色治療
?、傥撝委?
隨著微創技術在骨科領域的推廣和普及,骨科醫師在治療四肢骨折時更傾向于采用閉和復位、絞鎖髓內釘和經皮鋼板等微創技術,以達到生物學固定的要求,而不再主張行較大的手術切口下直接復位堅強內固定。近年來,更是隨著BO理論的確立,微創外科技術及橋接接骨板技術的概念,即MIPPO越來越多地被骨科醫師所推崇。MIPPO概念的核心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維持適當穩定的固定,最大程度地保護骨斷及其周圍的血供,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環境。由于經皮微創接骨術的手術切口較小,以恢復肢體長度、糾正骨折端的成角及旋轉畸形為目的,在不直接顯露骨折端的情況下,進行間接復位,然后進行髓內釘固定或通過兩側有限的皮膚切口間的皮下隧道,在肌肉下方放置鋼板進行橋接固定。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可減少對骨折局部軟組織和骨膜血供的破壞,也不干擾髓腔內的血液循環,提供了較理想的組織修復生物學環境,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骨不連和感染的發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臨床療效較為滿意。近年來MIPPO手術在該科室有了越來越多地應用及發展,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并緊跟國際領先水平,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谕夤潭ㄖЪ苤委煿钦?
外固定器治療骨折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易調節、免除再次手術痛苦的優點,尤其適合于合并廣泛軟組織損傷的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除了治療骨折外,外固定支架用于關節周圍的損傷、嚴重軟組織和韌帶損傷的暫時跨關節固定、肢體延長手術,以及某些骨盆環的分離、兒童骨折、關節融合術和截骨術,也可以用于做骨遷徙術治療長骨節段性缺損。
?、蹆裙潭ㄖ委煾枪钦?
跟骨與距骨構成跟距關節(又稱距下關節),承擔著約45%的人體體重。當跟骨發生關節內骨折時,需要手術治療恢復關節面的平整。近年來,該科對跟骨關節內骨折采用撬撥、克氏鋼針內固定以及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方法來治療,術后不需石膏固定,進行早期功能操練可防止關節粘連,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軆裙潭ㄖ委熛リP節周圍骨折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骨折及股骨髁間骨折、髕骨骨折、脛骨近端及脛骨平臺骨折,大部分屬于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可以實現骨折關節面的解剖復位,提供堅強內固定,使鄰近骨折部位的關節能早期主動活動,防止發生骨折病。目前該科對股骨下端及股骨髁間骨折采用股骨逆行髓內釘、股骨髁鋼板和微創內固定系統(LISS)治療,術后2~3天進行膝關節連續被動活動的功能操練,收到了較好的療效。對各類型的脛骨平臺骨折采用切開復位,選擇適當方式的內固定,還能在關節鏡下撬撥塌陷的關節面,進行有限的內固定,術后早期操練,使關節功能良好恢復,對畸形愈合的脛骨平臺骨折,通過截骨矯形,重建和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
?、萁绘i髓內釘治療長骨干骨折
固定是治療骨折的必要手段,用交鎖髓內釘固定長骨干骨折,能有效控制旋轉剪力,增加骨折端的穩定性。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有治療股骨干骨折的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和股骨髁間骨折的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近端骨折和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股骨近端交鎖髓內釘和γ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交鎖髓內釘、治療肱骨干骨折的順行和逆行交鎖髓內釘,最近又增加尺橈骨髓內釘。交鎖髓內釘適合治療閉合的長骨干骨折及部分污染及損傷較輕的開放性骨折,但不適合治療兒童骨折及較嚴重的開放骨折。
(2)手術治療骨盆和髖臼骨折
骨盆和髖臼骨折是高能量損傷的結果,造成嚴重的功能損害,鄰近骨折部位的結構復雜,治療比較困難。該科應用國際通用的先進技術,對各種類型的骨盆和髖臼骨折進行針對性的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重建骨盆的穩定性,恢復髖臼關節面的平整,重建和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功能;近年來引進并運用導航技術,不僅使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還可以減少損傷,使復雜的手術微創化,取得很好效果。
(3)手術治療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
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是骨科領域的三大難點。由于其復雜性、多樣性往往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同時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來本科在治療四肢骨不連、延遲愈合、骨缺損、創傷性骨髓炎和各種骨折畸形愈合,外傷性雙小腿不等長、四肢軟組織缺損等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實踐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采用手段包括Ilizarov肢體牽張成骨技術、顯微外科手術、截骨矯形手術等。更具每一名患者的不同情況設計相應的手術方案,嚴格遵循治療原則,結合此前大量診療經驗,在臨床上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3. 關節外科
主要從事髖、膝關節置換、關節翻修等手術治療。該科年均手術量在1000例以上,手術量在上海位居首位。
(1)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的膝關節病變
膝關節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非感染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疼痛。病變早期,可采用消炎鎮痛藥或滑膜切除或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灌注沖洗、脛骨高位截骨等方法治療。關節病變晚期,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可以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來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矯正畸形和保持關節運動的穩定性,使病人不依賴拐杖就能行走。關節置換術后幾乎能立即減輕疼痛和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對老年患者尤其合適。近年來關節外科采用小切口微創技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出血少,創傷小,術后功能恢復好;還應用定制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周圍腫瘤病變切除腫瘤骨,保留肢體,改善生活質量。
(2)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髖關節病變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強直性脊柱炎常常累及髖關節。關節病變較嚴重時,關節面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保守治療往往無效,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比較好的治療選擇。此外,老年人股骨頸陳舊性骨折,髖關節半脫位、脫位,髖臼發育不良合并嚴重繼發性骨關節炎患者,以及關節周圍的腫瘤(良性和惡性)切除后也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解除髖關節疼痛,保持關節穩定,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它作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已成為治療關節嚴重病變的主要手段。除了常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和翻修之外,關節外科還致力于微創技術的應用,采用小切口和計算機導航技術進行髖關節置換,提高手術的精確度,減少損傷,改善功能效果;學科還開展髖關節表面置換技術,為較年輕的患者提供手術治療的機會。
4. 脊柱外科
(1)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脫位
道路交通及高空作業墜落傷常導致脊柱嚴重骨折、脫位甚至合并脊髓損傷,肢體癱瘓,危及患者生命。對不穩定性脊柱骨折或脫位,特別是合并脊髓損傷者,該科積極采取手術治療,恢復骨折椎體高度、矯正脫位畸形,擴大椎管、減壓神經組織并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從而縮短治療周期,減輕腰背畸形疼痛,最大限度地恢復神經功能,還可以應用微創技術經椎弓根椎體成形植入自體骨或人工骨,有效防止術后骨折椎體復位度的丟失以及椎弓根螺釘斷裂發生,取得良好效果。
(2)手術治療慢性腰腿痛
腰椎管狹窄癥及腰椎滑脫癥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見原因,該科應用小切口及微創技術,進行椎管擴大神經減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必要時做腰椎穩定手術,滑脫椎體復位,植骨內固定,治療腰椎間、腰椎管狹窄癥以及腰椎滑脫癥,取得滿意治療效果。近五年累計治療患者6000余例,手術量位居上海前列。
5. 關節鏡外科
該科主要特色是通過關節鏡下微創修復與運動損傷相關的韌帶、半月板等重建。近五年,每年平均收治的患者在1500例以上,在上海居首位,水平國際領先。
(1)膝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隨著社會老齡化,膝關節疾患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該科應用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的滑膜病變、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還能重建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主要特點是手術創傷小,通過關節鏡觀察整個關節腔,對關節內的病變做出診斷與處理,不需要切開關節,對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十分有利。本科關節鏡手術技術發展迅速,近五年來,年均手術量超過1000例,開展膝關節穩定的臨床系列研究,成果獲“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究應用的新技術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引起反響。
(2)肩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肩關節反復脫臼會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并且因為每次脫臼都會造成進一步損傷,使下一次脫臼更容易發生而造成惡性循環,手術進行肩關節修復是必要的選擇。在關節鏡下進行肩關節修復因為創傷小、有利于功能康復,在國際上日益得到推崇;但是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操作復雜、修復可靠性不肯定等缺點。本科首先創立了穿肩胛骨肩胛岡固定的特殊的肩關節修復技術,操作簡單,修復可靠性高,最大程度避免了脫位的復發。
6.骨腫瘤外科
四肢惡性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對四肢惡性骨腫瘤,以前常規的治療是截肢,現在改為“保肢”,即術前化療將腫瘤包塊縮小,同時殺滅肺部的微小轉移灶,手術將骨腫瘤完整切除,缺損的部分用異體骨或人工金屬假體替代,或者切下的腫瘤骨,去除腫瘤組織,剩余骨殼用酒精浸泡或加熱處理殺滅腫瘤細胞,植回到原處,用內固定重建骨支架,結果避免截肢,患肢的部分功能得到保留。術后再化療繼續殺滅殘余的腫瘤細胞和防止肺部轉移。使骨腫瘤患者有生之年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7.小兒骨科
近年來因為其“高風險、壓力大”的特點,使得小兒骨科專業醫生成為“稀有動物”,據統計在中國,有超過1 億之眾的兒童,而竟然只有不足300名經過嚴格訓練的小兒骨科專職醫生(只治16 歲以下骨骺未閉合的小患者)。本科專長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兒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及各種脊柱創傷和脊柱腫瘤的治療、嬰幼兒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肢體延長、大齡兒童髖關節疾病和各種兒童骨關節肌肉疑難病癥的治療。特別是在治療小兒脊柱畸形領域有所專長:骨骼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發生嚴重的脊柱畸形在臨床治療上是骨科醫生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在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的同時達到對脊柱畸形的控制和矯正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傳統的手術矯正畸形和脊柱融合會使一個5歲的兒童喪失12.5 cm左右的軀干高度,治療的缺點暴露無遺。非融合性脊柱手術以及器械的應用期待在控制和矯正脊柱畸形的同時保持脊柱的繼續生長能力,是年幼兒童矯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方法。本科在該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診療經驗,在臨床上治療效果良好。
近年來承擔國家級課題項目11項,省部級課題23項;主編、主譯出版專著共28部;
獲專利19項;發表SCI論文116篇,EI論文2篇,總影響因子165.45分,發表統計源期刊論文485篇。每年承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骨科教學帶教40余名,及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帶教任務。近5年來本科生畢業200余名,已培養博士后7人、博士31人、碩士58人。目前在讀的碩士、博士及博士后共72人;舉辦骨科專業各類學習班45屆,共計學員2665人次。
1985年以來,骨科獲獎項目為:
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國家發明一等獎(1985) 。
橋式交叉吻合血管游離組織移植術: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5) 。
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 。
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缺損16 例: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集體三等獎(1997) 。
四肢顯微血管外科學(著作):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
關節鏡下自體髕韌帶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三等獎(1999) 。
動脈液壓擴張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4)。
四肢顯微外科學課程建設:上海市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
人工膝關節置換中以股骨上髁線為標準行軸向力線測量可靠性研究: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顯微外科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膝關節穩定性重建的系列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6)。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和軟組織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7)。
單足供趾再造手技術改進的相關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8)。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與軟組織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 步二等獎(2008)
1963年1月,骨科前主任陳中偉院士與錢允慶教授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成功地進行了世界首例斷肢再植。自那以后,骨科幾代人不懈努力,在斷肢再植領域里艱苦探索、辛勤耕耘,解決了保存離斷肢體、延長肢體缺血時限、解除血管痙攣、防治再植肢體腫脹等技術難題,擴大再植的指征,提高斷肢再植成功率,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被譽為“我國斷肢再植的搖籃”。
1978年10月,于仲嘉教授在世界上第一個把病人自己的足趾移植到前臂截肢的殘端,再造出有感覺、能活動的新手,被國際友人譽為“中國手”。他先后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橋式交叉吻合游離組織移植術”和“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使缺失的肢體得以再造,使缺損的組織得到修復,使許多嚴重毀損的肢體免除了截肢的厄運、殘缺不全的肢體恢復了有用的功能,成為“中國手”發源地。在肢體缺失的再造和組織缺損的修復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豐富和發展了四肢顯微外科技術,為使我國顯微外科技術水平繼續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做出巨大貢獻。
1987年,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在六院成立。同時設在醫院內的“中國上海國際四肢顯微外科培訓中心”成為傳授顯微外科技術的殿堂,在這里受過訓練的有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巴西、泰國和菲律賓等國的醫生。1994年,四肢顯微外科被評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的建設帶動并促進了整個科室的發展,學科已經逐漸成為以四肢顯微外科為主要特色,創傷骨科、關節外科、脊柱外科、關節鏡外科、骨腫瘤外科及小兒骨科等多個亞學科蓬勃發展的綜合性創傷骨科。2001年6月,經上海市政府批準,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成為“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2007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211重點建設單位,同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在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中,市六醫院骨科規模遙遙領先,擁有核定床位401張,實際開放床位466張。2009年門急診量32.93萬人次,出院病人1.62萬人次,手術量2.30萬人次?,F有醫生106人、專職科研人員5人,護士129人,技術員2人,專職管理人員1名,其中高級職稱17人,副高級職稱26人;博士35人,碩士5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2人;2人擔任全國性學術專業副主委,13人在全國骨科學會學術任職,19人在上海市骨科學會任職,同時有2人擔任國家級學術期刊副總編輯或副主編。
診療特色
國內領先的特色學科項目包括斷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組合皮瓣等顯微外科技術,股骨頭缺血壞死治療,骨盆及髖臼骨折的內固定治療,關節鏡下韌帶重建術,人工關節置換等。
1.修復重建外科
修復重建外科主要診治斷指、斷肢再植及再造術,各種軟組織缺損后應用皮瓣、肌皮瓣等多種顯微外科技術治療。修復重建外科是六院骨科傳統的以顯微外科技術為特色的優勢???。
(1)自體拇趾皮膚趾甲瓣移植再造拇指
拇指的缺失使患手的功能喪失近50%,需要再造。拇指再造的方法很多,如:食指轉位代拇指,游離皮瓣或皮管包裹髂骨再造拇指,第二足趾游離移植,等等。該科利用游離移植趾皮甲瓣的方法來再造拇指,用髂骨塊或相鄰的第二足趾骨關節和肌腱做拇指的骨支架。新造的拇指有接近正常的功能與外形,受到拇指缺失患者的歡迎。
(2)自體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和手
手指或手的缺失常見于外傷或先天性畸形,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該科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自體足趾游離移植,為患者修復或再造缺失的手指或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病人的受傷情況及具體要求,可以為病人再造1個、2個、4個甚至5個手指,還可以為從事特殊職業、有特殊要求的病人再造手指的缺失部分。再造的手指能做伸屈活動,感覺接近正常。對于截肢平面位于掌骨基底到前臂中下1/3交界處之間的無手傷殘者,該科采用自體足趾移植的方法為病人再造具有2或3個手指的新手,還可以再造雙手,再造手有感覺、能活動。自體足趾移植后,供足的行走功能沒有明顯影響。
(3)自體組織游離移植修復肢體軟組織缺損
外傷或腫瘤切除后,可能遺留較大面積的皮膚軟組織缺損,如果創面內有神經、肌腱、骨骼等深部結構裸露,就需要轉移或移植有正常血供的皮膚加以覆蓋。該科臨床上做過成百上千例游離皮瓣和肌皮游離移植手術,成功地使患者傷殘的肢體恢復有用的功能。即使是那些因為原有的血管損傷或局部長時間感染導致受區沒有可供吻合的血管的患者,也能夠采用橋式交叉吻合血管的方式進行組織瓣的游離移植,使肢體得到有效的修復。
(4)肢體長骨節段性缺損的修復
外傷、慢性骨髓炎、死骨摘除、骨腫瘤(良性和低度惡性)切除,甚至某些先天性疾?。ㄈ缑劰羌訇P節等)均可導致骨缺損,使肢體喪失支撐能力,病人無法工作,料理生活也困難。對長度超過6cm的骨缺損,該科可以通過吻合血管的游離骨移植,如吻合血管的游離髂骨、游離腓骨移植等方法來修復,也可以應用外固定支架進行骨遷徙手術來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5)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
車禍或工傷往往給肢體造成復雜的組織缺損:皮膚軟組織大面積挫滅,骨骼、肌腱等深部結構裸露或缺損,使創口的處理變得十分困難。一些病例因為缺乏有效的修復手段而不得不截除傷肢,而某些病例即使采用傳統清創處理的方法治療,勉強能保留肢體,后遺的肢體畸形或功能障礙需要在二期采用極其復雜的修復手段來治療,不僅病程長,而且療效也受到很大影響。該科自1991年開始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在急診條件下進行自體復合組織游離移植或自體組織組合移植,一期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保留或重建肢體功能,達到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的目的。研究成果獲“1998年度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6)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
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較高,居成人髖關節疾病的首位。長期大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患者,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可高達30%;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為15%~30%;酒精攝入過量也是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重要原因。該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尤其以中青年為主。該科近年來對股骨頭缺血壞死集中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取得進展,臨床上應用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移植來治療股骨頭缺血壞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成為國內最大的診治中心,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創傷骨科
該科由三個臨床科室組成(創傷外一科、創傷外二科、創傷外三科),主要從事四肢及骨盆髖臼骨折的內外固定。治療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
(1)四肢骨折的微創治療及其他特色治療
?、傥撝委?
隨著微創技術在骨科領域的推廣和普及,骨科醫師在治療四肢骨折時更傾向于采用閉和復位、絞鎖髓內釘和經皮鋼板等微創技術,以達到生物學固定的要求,而不再主張行較大的手術切口下直接復位堅強內固定。近年來,更是隨著BO理論的確立,微創外科技術及橋接接骨板技術的概念,即MIPPO越來越多地被骨科醫師所推崇。MIPPO概念的核心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維持適當穩定的固定,最大程度地保護骨斷及其周圍的血供,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環境。由于經皮微創接骨術的手術切口較小,以恢復肢體長度、糾正骨折端的成角及旋轉畸形為目的,在不直接顯露骨折端的情況下,進行間接復位,然后進行髓內釘固定或通過兩側有限的皮膚切口間的皮下隧道,在肌肉下方放置鋼板進行橋接固定。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可減少對骨折局部軟組織和骨膜血供的破壞,也不干擾髓腔內的血液循環,提供了較理想的組織修復生物學環境,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骨不連和感染的發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臨床療效較為滿意。近年來MIPPO手術在該科室有了越來越多地應用及發展,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并緊跟國際領先水平,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谕夤潭ㄖЪ苤委煿钦?
外固定器治療骨折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易調節、免除再次手術痛苦的優點,尤其適合于合并廣泛軟組織損傷的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除了治療骨折外,外固定支架用于關節周圍的損傷、嚴重軟組織和韌帶損傷的暫時跨關節固定、肢體延長手術,以及某些骨盆環的分離、兒童骨折、關節融合術和截骨術,也可以用于做骨遷徙術治療長骨節段性缺損。
?、蹆裙潭ㄖ委煾枪钦?
跟骨與距骨構成跟距關節(又稱距下關節),承擔著約45%的人體體重。當跟骨發生關節內骨折時,需要手術治療恢復關節面的平整。近年來,該科對跟骨關節內骨折采用撬撥、克氏鋼針內固定以及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方法來治療,術后不需石膏固定,進行早期功能操練可防止關節粘連,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軆裙潭ㄖ委熛リP節周圍骨折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骨折及股骨髁間骨折、髕骨骨折、脛骨近端及脛骨平臺骨折,大部分屬于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可以實現骨折關節面的解剖復位,提供堅強內固定,使鄰近骨折部位的關節能早期主動活動,防止發生骨折病。目前該科對股骨下端及股骨髁間骨折采用股骨逆行髓內釘、股骨髁鋼板和微創內固定系統(LISS)治療,術后2~3天進行膝關節連續被動活動的功能操練,收到了較好的療效。對各類型的脛骨平臺骨折采用切開復位,選擇適當方式的內固定,還能在關節鏡下撬撥塌陷的關節面,進行有限的內固定,術后早期操練,使關節功能良好恢復,對畸形愈合的脛骨平臺骨折,通過截骨矯形,重建和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
?、萁绘i髓內釘治療長骨干骨折
固定是治療骨折的必要手段,用交鎖髓內釘固定長骨干骨折,能有效控制旋轉剪力,增加骨折端的穩定性。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有治療股骨干骨折的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和股骨髁間骨折的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近端骨折和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股骨近端交鎖髓內釘和γ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交鎖髓內釘、治療肱骨干骨折的順行和逆行交鎖髓內釘,最近又增加尺橈骨髓內釘。交鎖髓內釘適合治療閉合的長骨干骨折及部分污染及損傷較輕的開放性骨折,但不適合治療兒童骨折及較嚴重的開放骨折。
(2)手術治療骨盆和髖臼骨折
骨盆和髖臼骨折是高能量損傷的結果,造成嚴重的功能損害,鄰近骨折部位的結構復雜,治療比較困難。該科應用國際通用的先進技術,對各種類型的骨盆和髖臼骨折進行針對性的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重建骨盆的穩定性,恢復髖臼關節面的平整,重建和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功能;近年來引進并運用導航技術,不僅使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還可以減少損傷,使復雜的手術微創化,取得很好效果。
(3)手術治療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
骨不連、骨缺損、骨畸形是骨科領域的三大難點。由于其復雜性、多樣性往往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同時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年來本科在治療四肢骨不連、延遲愈合、骨缺損、創傷性骨髓炎和各種骨折畸形愈合,外傷性雙小腿不等長、四肢軟組織缺損等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實踐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采用手段包括Ilizarov肢體牽張成骨技術、顯微外科手術、截骨矯形手術等。更具每一名患者的不同情況設計相應的手術方案,嚴格遵循治療原則,結合此前大量診療經驗,在臨床上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3. 關節外科
主要從事髖、膝關節置換、關節翻修等手術治療。該科年均手術量在1000例以上,手術量在上海位居首位。
(1)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的膝關節病變
膝關節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非感染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疼痛。病變早期,可采用消炎鎮痛藥或滑膜切除或關節鏡下關節清理、灌注沖洗、脛骨高位截骨等方法治療。關節病變晚期,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可以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來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矯正畸形和保持關節運動的穩定性,使病人不依賴拐杖就能行走。關節置換術后幾乎能立即減輕疼痛和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對老年患者尤其合適。近年來關節外科采用小切口微創技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出血少,創傷小,術后功能恢復好;還應用定制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周圍腫瘤病變切除腫瘤骨,保留肢體,改善生活質量。
(2)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髖關節病變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強直性脊柱炎常常累及髖關節。關節病變較嚴重時,關節面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保守治療往往無效,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比較好的治療選擇。此外,老年人股骨頸陳舊性骨折,髖關節半脫位、脫位,髖臼發育不良合并嚴重繼發性骨關節炎患者,以及關節周圍的腫瘤(良性和惡性)切除后也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解除髖關節疼痛,保持關節穩定,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它作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已成為治療關節嚴重病變的主要手段。除了常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和翻修之外,關節外科還致力于微創技術的應用,采用小切口和計算機導航技術進行髖關節置換,提高手術的精確度,減少損傷,改善功能效果;學科還開展髖關節表面置換技術,為較年輕的患者提供手術治療的機會。
4. 脊柱外科
(1)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脫位
道路交通及高空作業墜落傷常導致脊柱嚴重骨折、脫位甚至合并脊髓損傷,肢體癱瘓,危及患者生命。對不穩定性脊柱骨折或脫位,特別是合并脊髓損傷者,該科積極采取手術治療,恢復骨折椎體高度、矯正脫位畸形,擴大椎管、減壓神經組織并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從而縮短治療周期,減輕腰背畸形疼痛,最大限度地恢復神經功能,還可以應用微創技術經椎弓根椎體成形植入自體骨或人工骨,有效防止術后骨折椎體復位度的丟失以及椎弓根螺釘斷裂發生,取得良好效果。
(2)手術治療慢性腰腿痛
腰椎管狹窄癥及腰椎滑脫癥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見原因,該科應用小切口及微創技術,進行椎管擴大神經減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必要時做腰椎穩定手術,滑脫椎體復位,植骨內固定,治療腰椎間、腰椎管狹窄癥以及腰椎滑脫癥,取得滿意治療效果。近五年累計治療患者6000余例,手術量位居上海前列。
5. 關節鏡外科
該科主要特色是通過關節鏡下微創修復與運動損傷相關的韌帶、半月板等重建。近五年,每年平均收治的患者在1500例以上,在上海居首位,水平國際領先。
(1)膝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隨著社會老齡化,膝關節疾患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該科應用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的滑膜病變、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還能重建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主要特點是手術創傷小,通過關節鏡觀察整個關節腔,對關節內的病變做出診斷與處理,不需要切開關節,對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十分有利。本科關節鏡手術技術發展迅速,近五年來,年均手術量超過1000例,開展膝關節穩定的臨床系列研究,成果獲“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究應用的新技術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引起反響。
(2)肩關節疾患的關節鏡治療
肩關節反復脫臼會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并且因為每次脫臼都會造成進一步損傷,使下一次脫臼更容易發生而造成惡性循環,手術進行肩關節修復是必要的選擇。在關節鏡下進行肩關節修復因為創傷小、有利于功能康復,在國際上日益得到推崇;但是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操作復雜、修復可靠性不肯定等缺點。本科首先創立了穿肩胛骨肩胛岡固定的特殊的肩關節修復技術,操作簡單,修復可靠性高,最大程度避免了脫位的復發。
6.骨腫瘤外科
四肢惡性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對四肢惡性骨腫瘤,以前常規的治療是截肢,現在改為“保肢”,即術前化療將腫瘤包塊縮小,同時殺滅肺部的微小轉移灶,手術將骨腫瘤完整切除,缺損的部分用異體骨或人工金屬假體替代,或者切下的腫瘤骨,去除腫瘤組織,剩余骨殼用酒精浸泡或加熱處理殺滅腫瘤細胞,植回到原處,用內固定重建骨支架,結果避免截肢,患肢的部分功能得到保留。術后再化療繼續殺滅殘余的腫瘤細胞和防止肺部轉移。使骨腫瘤患者有生之年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7.小兒骨科
近年來因為其“高風險、壓力大”的特點,使得小兒骨科專業醫生成為“稀有動物”,據統計在中國,有超過1 億之眾的兒童,而竟然只有不足300名經過嚴格訓練的小兒骨科專職醫生(只治16 歲以下骨骺未閉合的小患者)。本科專長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兒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及各種脊柱創傷和脊柱腫瘤的治療、嬰幼兒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肢體延長、大齡兒童髖關節疾病和各種兒童骨關節肌肉疑難病癥的治療。特別是在治療小兒脊柱畸形領域有所專長:骨骼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發生嚴重的脊柱畸形在臨床治療上是骨科醫生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在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的同時達到對脊柱畸形的控制和矯正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傳統的手術矯正畸形和脊柱融合會使一個5歲的兒童喪失12.5 cm左右的軀干高度,治療的缺點暴露無遺。非融合性脊柱手術以及器械的應用期待在控制和矯正脊柱畸形的同時保持脊柱的繼續生長能力,是年幼兒童矯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方法。本科在該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診療經驗,在臨床上治療效果良好。
近年來承擔國家級課題項目11項,省部級課題23項;主編、主譯出版專著共28部;
獲專利19項;發表SCI論文116篇,EI論文2篇,總影響因子165.45分,發表統計源期刊論文485篇。每年承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本科生骨科教學帶教40余名,及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帶教任務。近5年來本科生畢業200余名,已培養博士后7人、博士31人、碩士58人。目前在讀的碩士、博士及博士后共72人;舉辦骨科專業各類學習班45屆,共計學員2665人次。
1985年以來,骨科獲獎項目為:
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國家發明一等獎(1985) 。
橋式交叉吻合血管游離組織移植術: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5) 。
游離組織組合移植術: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 。
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缺損16 例: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集體三等獎(1997) 。
四肢顯微血管外科學(著作):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 。
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肢體復雜組織缺損: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 。
關節鏡下自體髕韌帶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三等獎(1999) 。
動脈液壓擴張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4)。
四肢顯微外科學課程建設:上海市教委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
人工膝關節置換中以股骨上髁線為標準行軸向力線測量可靠性研究: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顯微外科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5)。
膝關節穩定性重建的系列臨床研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2006)。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和軟組織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2007)。
單足供趾再造手技術改進的相關研究和臨床應用: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2008)。
富血小板血漿修復骨組織與軟組織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 步二等獎(2008)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首批入選衛生部國家級臨床重點??疲傆?5家),為上海交通大學及第六人民醫院重點???,附設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鼾癥診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眩暈疾病診治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上海東方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為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博士后流動站,蘇州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承擔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5項,其中“顳骨解剖耳顯微手術基礎”項目已舉辦31期,受教育學員900余人,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先后承擔國家級課題9項,部局級課題10余項,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8項。
診療特色
耳科學
1、臨床聽力測試
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設于該科,開展系統全面的臨床聽力學檢測。
2、電子耳蝸植入
近年來為百余例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性聾患者施行耳蝸植入手術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尤擅長困難病例的耳蝸植入,在國內率先開展耳道上徑路耳蝸植入。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室成形術
為5000余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施行各類鼓室成形手術,術后并發癥僅在1%左右,與發達國家近期報告相近。
4、耳硬化人工鐙骨手術
為400余例耳硬化患者施行各類人工鐙骨手術,一次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近年來開展的C02激光輔助人工鐙骨技術療效顯著。
5、難治性外周性眩暈的外科治療
近10%的眩暈患者需要手術,手術治療150余例難治性眩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周圍性面癱的外科治療
為200余例周圍性面癱的患者施行各類手術,總體遠期有效率達85%以上。
7、聽神經瘤手術
從1991年開始開展迷路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近年與神經外科合作成立聽神經瘤手術小組,學科交叉合作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8、突發性聾診治
入選中華醫學會突聾診治協作中心。突發性聾系統規范診治的總有效率達85%以上,其中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的治愈率則更高。
9、助聽器驗配治療耳聾
與助聽器專業驗配公司合作開展助聽器驗配業務,為許多耳聾患者解除了聽力障礙。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診治
1、精確的的診斷技術
設有睡眠呼吸障礙疾?。Y)診治中心,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設備,開展多導睡眠監測、聲反射鼻、咽測量、X線頭影測量、上氣道CT等系列檢查。先后為3500余人多導睡眠監測。
2、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依據疾病的程度、阻塞的部位、性質及患者的自身愿望等,該中心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可為患者提供呼吸機、射頻、激光、pillar、Repose外科手術等各種治療手段以滿足各類患者的需求。每年完成各類鼾癥住院手術250余人,門診手術350余人。
3、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
率先引進國際最先進的Coblation等離子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患者,療效滿意。
4、軟腭Pillar植入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
在國內率先展開該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門診手術、療效肯定等優點。
5、Repose技術聯合懸雍垂腭咽成形術(UPPP)治療多平面阻塞的OSAHS
在上海率先開展UOOO聯合Repose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優點。
6、顱頜面外科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及UPPP手術失敗患者
開展UPPP聯合頦舌肌前移舌骨懸吊術(GAHM)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成功率67%。伴顱頜面畸形患者行上下頜前移術或牽引成骨術,成功率90%以上。
鼻科
1、鼻內鏡外科技術
除了常規開展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外,還開展了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形術、鼻竇囊腫切除術、蝶竇良性腫瘤與低度惡性腫瘤的鼻內鏡手術。
2、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激光、射頻、微波治療
采用CO2激光、射頻及微波技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具有手術簡單,痛苦小,術后無需鼻腔填塞,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等優點。
3、過敏性鼻炎的系列治療
開展過敏原檢測、免疫治療、激光、射頻治療等系列治療技術治療過敏性鼻炎,系列治療操作簡便,痛苦小,療效確切、可在門診進行。
4、鼻-眼疾病、鼻-顱底疾病外科
采用經鼻內鏡治療甲亢突眼癥、垂體瘤、前顱底腫瘤、蝶鞍中顱底腫瘤,創傷小,療效好。
咽喉-頭頸外科
1、早期喉癌激光手術
國際公認的喉癌微創外科治療手段,療效確切,創傷小,恢復快,功能保全率高。
2、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
開展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取得了既切除病灶,又能保留發音、吞咽和經鼻呼吸功能的良好效果。
3、頭頸部腺體疾病的外科治療
甲狀腺、腮腺、頜下腺等腺體良、惡性疾病等手術治療,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功能。
4、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治療聲帶良性病變
近年來為1500余例聲帶良性病變的患者施行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該技術在顯微鏡下雙手精細操作,具有病變觀察仔細,切除聲帶病變準確、無病變殘留、無正常組織結構損傷的優點。
5、放、化療失敗的鼻咽癌挽救性手術
鼻咽癌挽救性手術適用于:(1)放化療后局部復發或尚有殘存的病灶;(2)放化療無效的頸部局限性腫塊;(3)對放射線不敏感的腫瘤,如腺瘤,也可采用手術治療。
6、電子喉鏡檢查及聲帶良性病變摘除術
主要適應癥為:(1)、聲帶小結;(2)、聲帶息肉。其外,電子喉鏡尚可應用于下咽及喉部異物取出。
7、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
聯合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核醫學科等多個科室,充分考慮手術時機選擇與聯合放療、化療的各種優缺點,為每例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維護生活質量。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首批入選衛生部國家級臨床重點??疲傆?5家),為上海交通大學及第六人民醫院重點???,附設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鼾癥診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眩暈疾病診治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上海東方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為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博士后流動站,蘇州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承擔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5項,其中“顳骨解剖耳顯微手術基礎”項目已舉辦31期,受教育學員900余人,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先后承擔國家級課題9項,部局級課題10余項,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8項。
診療特色
耳科學
1、臨床聽力測試
上海市聽力測試中心設于該科,開展系統全面的臨床聽力學檢測。
2、電子耳蝸植入
近年來為百余例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性聾患者施行耳蝸植入手術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尤擅長困難病例的耳蝸植入,在國內率先開展耳道上徑路耳蝸植入。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室成形術
為5000余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施行各類鼓室成形手術,術后并發癥僅在1%左右,與發達國家近期報告相近。
4、耳硬化人工鐙骨手術
為400余例耳硬化患者施行各類人工鐙骨手術,一次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近年來開展的C02激光輔助人工鐙骨技術療效顯著。
5、難治性外周性眩暈的外科治療
近10%的眩暈患者需要手術,手術治療150余例難治性眩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周圍性面癱的外科治療
為200余例周圍性面癱的患者施行各類手術,總體遠期有效率達85%以上。
7、聽神經瘤手術
從1991年開始開展迷路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近年與神經外科合作成立聽神經瘤手術小組,學科交叉合作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8、突發性聾診治
入選中華醫學會突聾診治協作中心。突發性聾系統規范診治的總有效率達85%以上,其中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的治愈率則更高。
9、助聽器驗配治療耳聾
與助聽器專業驗配公司合作開展助聽器驗配業務,為許多耳聾患者解除了聽力障礙。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診治
1、精確的的診斷技術
設有睡眠呼吸障礙疾?。Y)診治中心,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設備,開展多導睡眠監測、聲反射鼻、咽測量、X線頭影測量、上氣道CT等系列檢查。先后為3500余人多導睡眠監測。
2、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依據疾病的程度、阻塞的部位、性質及患者的自身愿望等,該中心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可為患者提供呼吸機、射頻、激光、pillar、Repose外科手術等各種治療手段以滿足各類患者的需求。每年完成各類鼾癥住院手術250余人,門診手術350余人。
3、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
率先引進國際最先進的Coblation等離子射頻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度OSAHS患者,療效滿意。
4、軟腭Pillar植入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
在國內率先展開該技術治療習慣性打鼾及輕中度OSAHS,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門診手術、療效肯定等優點。
5、Repose技術聯合懸雍垂腭咽成形術(UPPP)治療多平面阻塞的OSAHS
在上海率先開展UOOO聯合Repose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優點。
6、顱頜面外科技術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及UPPP手術失敗患者
開展UPPP聯合頦舌肌前移舌骨懸吊術(GAHM)治療多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成功率67%。伴顱頜面畸形患者行上下頜前移術或牽引成骨術,成功率90%以上。
鼻科
1、鼻內鏡外科技術
除了常規開展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外,還開展了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形術、鼻竇囊腫切除術、蝶竇良性腫瘤與低度惡性腫瘤的鼻內鏡手術。
2、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激光、射頻、微波治療
采用CO2激光、射頻及微波技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具有手術簡單,痛苦小,術后無需鼻腔填塞,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等優點。
3、過敏性鼻炎的系列治療
開展過敏原檢測、免疫治療、激光、射頻治療等系列治療技術治療過敏性鼻炎,系列治療操作簡便,痛苦小,療效確切、可在門診進行。
4、鼻-眼疾病、鼻-顱底疾病外科
采用經鼻內鏡治療甲亢突眼癥、垂體瘤、前顱底腫瘤、蝶鞍中顱底腫瘤,創傷小,療效好。
咽喉-頭頸外科
1、早期喉癌激光手術
國際公認的喉癌微創外科治療手段,療效確切,創傷小,恢復快,功能保全率高。
2、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
開展早期喉癌的功能性喉切除手術,取得了既切除病灶,又能保留發音、吞咽和經鼻呼吸功能的良好效果。
3、頭頸部腺體疾病的外科治療
甲狀腺、腮腺、頜下腺等腺體良、惡性疾病等手術治療,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功能。
4、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治療聲帶良性病變
近年來為1500余例聲帶良性病變的患者施行支撐喉鏡下喉顯微手術。該技術在顯微鏡下雙手精細操作,具有病變觀察仔細,切除聲帶病變準確、無病變殘留、無正常組織結構損傷的優點。
5、放、化療失敗的鼻咽癌挽救性手術
鼻咽癌挽救性手術適用于:(1)放化療后局部復發或尚有殘存的病灶;(2)放化療無效的頸部局限性腫塊;(3)對放射線不敏感的腫瘤,如腺瘤,也可采用手術治療。
6、電子喉鏡檢查及聲帶良性病變摘除術
主要適應癥為:(1)、聲帶小結;(2)、聲帶息肉。其外,電子喉鏡尚可應用于下咽及喉部異物取出。
7、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
聯合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核醫學科等多個科室,充分考慮手術時機選擇與聯合放療、化療的各種優缺點,為每例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維護生活質量。
可咨詢
服務人次 603
好評率(%)100.0
擅長: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妊娠期甲狀腺疾病、甲亢
可咨詢
服務人次 5
好評率(%)--
擅長:慢性病、低血糖、酮病、高血壓、糖尿病、亞健康
可咨詢
服務人次 0
好評率(%)--
擅長:骨軟化、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可咨詢
服務人次 1124
好評率(%)98.5
擅長:房顫、高脂血癥、室早、心肌病、病竇、室上速
可咨詢
服務人次 6
好評率(%)--
擅長:高血壓、肺栓塞、冠心病、陣發性室上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服務人次 0
好評率(%)--
擅長:SLE、銀屑病關節炎、RA、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
查看更多內科信息>>